........今天看了好多自己没有听说过的病名..感觉自己离临床还差的很远.做个大夫得知道理解多少才算优秀呢?.下面我想为大家分享中医历节病的探究和治疗方法:.............临床以四肢多个小关节红肿热痛,痛处游走不定,渐呈两侧对称,关节僵硬、变形、活动不利等表现者,称为历节病。西医之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骨性关节炎、大骨节病、骨结核等病与本病相似,可参照本篇辨治。
《内经》已设痹病专篇,其中虽无历节病名,但已论述了历节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其中筋骨疼痛、关节肿大、僵硬畸形的临床表现很类似历节。张仲景在《内经》论痹基础上,独具匠心地在《金匮要略》中将痹证分为历节、血痹、风湿等不同病种,为临床的辨证论治,把握预后打开了方便之门。他所提出的历节是《内经》痹病中以多个关节为患,以疼痛为主症,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点的一个独特类型。对其病因病机、证候、治疗等,作了详细的论述,认为本病发病除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外,最根本的是由于机体肝肾亏损、气血不足、脾胃虚弱,正气不足等内在因素而发生。仲景治疗历节以扶正祛邪为大法,以乌头汤温阳行痹、散寒止痛治疗寒湿历节;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温经散寒、清热止痛治疗寒湿兼有化热之历节。其扶正祛邪,寒热分治,为后世治疗本病开了先河,至今仍有很高的指导和实用价值。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认为历节亦有热毒所致者,用犀角汤(注:该方中犀角现已禁用)治疗,补充了前人治痹喜用温燥之品之不足,并在治疗上重视扶正祛邪,首创独活寄生汤以补肝肾、益气血、散寒湿、通经络,在治疗上有很大进步。以上两方均为后世常用且有效的方剂。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中将本病称为白虎历节,金元时期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的论述较为详细,在前贤基础上提出痰瘀致病之说。清代医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焦·湿温》提出:痹证“因于寒者固多,痹之兼乎热者亦复不少”,误用辛温,其害立见。叶天士将历节归属于痹病,并提出“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经络。还提出了“新邪宜速散,宿邪宜缓攻”和虚人久痹宜养肝肾、补气血的治疗大法,对后世影响较大。
历节之发生,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人体正气的强弱是疾病发生的关键。决定人体正气强弱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因病致虚等,皆能引起人体正气的不足,使外邪易侵,如脾虚易感湿、阳虚易感寒、阴虚易感热、血虚易感风,正虚受邪,内外相合,痹病因之而作。正气不足,体质差异,还影响发病后的转化,如阴虚多热化而为热痹,阳虚多寒化而为寒痹,血虚多患行痹,气虚多患湿痹等。有少部分病人未感受外邪而发为历节,可因风寒湿热、痰浊、瘀血由内而生,留滞关节,停于经脉,闭阻气血,使历节由内而发。
历节成因,有以下几端:
(1)正气不足:肝肾不足、气血亏虚为本病发病的内在因素。
①气血不足,表虚脉空:气血有温煦肌表、滋养经脉、濡润筋骨、灌溉脏腑之能。气血充盈,则表卫固密,筋骨强劲,关节清利,脏腑调和。气血不足,则表虚卫疏,腠理开泄,血脉空虚,外邪易侵,留滞经脉,闭阻不通,而成历节。气血不足可由过度劳倦,或产后失血,或久病不愈,或先天不足等,成为历节之因。本病以女性为多,从女子的生理来分析,女子有经、孕、胎、产、乳的特点,女体属阴,以血为主,以血为用。气血之间是相互资生,维系平衡的,伤于血必及于气,血脱则气脱,血虚则多伴气虚。女子的月经、胎孕、产乳等皆使营卫气血不足,气血久亏必及肝肾,冲任督带空虚,外邪乘虚侵袭而致历节。故女子历节病发生率高。
②脾失健运,水湿内生:湿有内外之别。外湿为六淫之一,由外界气候潮湿、涉水冒雨、久处卑湿、水中作业等,使湿从外入。内湿由脾虚所生。历节之湿,由外湿可以引起,然更不能忽视脾虚产生之内湿。由于中焦脾虚,健运失职,水湿内生,再感外湿,则易入侵,留于关节,发为痹病。湿留关节,则关节肿胀疼痛,晨起僵硬;留于肌表,则肢体浮肿,四肢沉重;留于脾胃,则纳谷不香,呕吐腹胀,舌苔腻;湿邪久羁,化生痰浊,阻滞经络,则关节肿大变形等;湿为阴邪,故天阴、雨季、夜间、潮湿、寒冷等阴胜之时,资助阴邪,更伤阳气,加重病情;湿性粘滞,故痹病缠顽难愈;湿为重浊之邪,必依附他物而行,内蕴之湿,多可从化,非附于寒热不能肆于里,感于寒则为寒湿,兼有热则为湿热,挟之风则为风湿。故湿邪在痹病的发生、发展、转归中是一个重要因素。
③脾胃虚弱,四肢失养:“脾主四肢”、“脾主一身之肌肉”,四肢肌肉依赖水谷精气的滋养。水谷之源又在脾胃,胃纳正常,脾气健运,气血布流不息,则肌肉丰满,关节灵活,四肢轻劲。反之,水谷之气不能达于四末以养四肢,则肌肉失充,四肢失养,出现“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之症。历节病变部位主要在四肢的肌肉和关节,凡见四肢活动不利、关节疼痛、肢体麻木、肌肉萎缩、四肢倦怠、痿软不举,甚则变形者等,应从脾胃调治,通过补脾胃以达实四肢。
④气虚失运,血液瘀滞:历节以血脉痹阻不通为主要病机,许多病人见舌暗、瘀斑、关节疼痛固定、妇女月经量少色黑等瘀血之证。说明痹多挟瘀。究其瘀血之由,寒凝、血热、湿阻、外伤引起者有之,然气虚失运,血脉瘀阻者亦不少见。往往以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或兼挟痰浊、寒凝、湿热。血瘀为气虚的病理产物,使陈者不去,新者不生,血愈瘀而气愈虚,气愈虚而血愈瘀,互为因果,加重病情,正虚邪恋,缠绵不已。
⑤血虚不荣,变生内风:历节常见关节游走疼痛、麻木、恶风、筋脉拘急,甚则屈伸不利等风胜之证。外风可以引起,血虚亦能致此。血虚则肌肉、筋骨失养,故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筋骨拘挛、肌肉麻木、恶风等。血虚变生内风,则出现疼痛游走不定、恶风、麻木等症。内风之存在,又易引动外风入侵,故血虚之人多患行痹。血虚也可引起风胜之证。
⑥肝肾不足,筋骨失养:肝藏血,主全身之筋膜,人的一举一动,莫不由乎筋力,筋强乃能约束关节肌肉,动作矫健而协调。筋所以能强,盖由肝气肝血之煦养。肝的气血充盈,才能淫气于筋,筋膜得以煦养,则筋膜柔软,肢节灵活。反之,则肢体麻木、挛急,关节屈曲不利,筋缩不曲,不耐疲劳等。肾藏精,主骨生髓,髓在骨内,有滋养骨骼之功。肾精充足,骨髓化生有源,骨骼得以滋养,则骨质发育旺盛,坚固有力,耐久立而强劳作。肾精亏损,骨髓化源枯竭,骨骼失养,则骨质疏松,酸软无力,致关节屈伸不利,活动受限,甚则变形、肿大、强直不屈等。肝肾先虚为本,再感外邪发为历节。既病之后,又使肝肾精血进一步耗损,加重病情。所以历代医家一向重视肝肾在历节中的作用。
⑦阴阳亏损,寒热有别:人体之阳气具有固卫肌表,抵御外邪,温煦脏腑,柔养筋骨之功;阴精具有荣养经脉,濡润筋骨,灌溉脏腑之用。阴阳在历节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阳气不足,机能衰退,阳不制阴,则生内寒;阴精亏乏,失其滋养,阴不制阳,则生内热。历节因机体对病邪的反应性各有不同,故有化寒或化热,从虚或从实的不同转化。阳气虚衰或阴盛之体,寒从内生,则寒湿之邪易侵,感受风热之邪亦多从寒化而为寒湿痹;若阴精亏损,或阳旺之体,内有蕴热者,则热邪易侵,感受寒湿之邪多从热化而为湿热痹。
(2)外邪入侵:风寒湿热之邪是本病的外在因素,由于久居严寒之地,缺乏必要的防寒保暖措施,或因饮酒当风,或汗出入水中,或贪凉卧露,或冲风冒雨、水中作业等,均可招致风、寒、湿、热之邪入侵。
(3)痰浊与瘀血:痰浊与瘀血是历节之病理产物,又是病因。痰之因可由过食生冷肥甘,或饮食自倍,或素体脾胃虚弱,致脾虚失运,水湿内停,聚而生痰。或外湿浸渍,内困于脾,内外相合,聚而生痰。瘀血之因或寒凝,或湿阻,或热熬,或气虚,或气滞等,使血脉瘀阻,气血不通,瘀血乃成。痰与瘀可互结为患,也可与外邪相合,阻闭经脉。痰瘀形成后,若停留于关节、筋骨,闭阻气血,深入骨骱,则致关节肿胀、疼痛、僵硬、畸形,使病情逐步加重,缠顽难愈。临床观察表明,许多历节病都兼见痰浊与瘀血之证。
本病的病位主要在关节、筋骨,也累及肌肉和皮肤,甚则脏腑。病性以虚为本兼有标实,以气血虚弱、肝肾亏虚为本,以风、寒、湿、热、痰浊、瘀血为标。多数病人起病缓慢,病程较长;部分病人起病较急,高热不退,关节疼痛剧烈,甚则很快变形残疾。
1.诊断
①多发于青壮年,女性为多。
②具有上下肢多个小关节、筋骨的剧烈疼痛,游走不定,遍历关节,痛如虎咬,或关节肿胀、晨僵、重着、麻木、楚、屈伸不利、畸形、肌肉萎缩等表现。
③素有肝肾亏损,气血不足,复感外邪病史,气候变化病情多加重。
④脉多弦紧或沉细弱。
⑤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血尿酸偏高,X片示骨质有疏松改变等。
具备上述第①、②、③项,结合④、⑤项即可诊断。
2.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痿证、鹤膝风相鉴别。
(1)痿证:痿证与历节虽均是肢体疾患,都有肌肉萎缩及瘫痪,但二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并不同。历节的病因病机是因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复感外邪,致血脉闭阻,气血运行受阻,脏腑功能失调,关节、肌肉、筋骨失养,引起关节、肌肉的疼痛、肿胀、重着、麻木、楚、屈伸不利、变形、肌肉萎缩等临床表现;痿证的病因病机是因精血亏虚,血虚实火盛,肺热叶焦,湿热侵淫而成,与历节风的成因有别。痿证以手足痿软无力,患肢枯萎瘦削为特征,严重者手不能握,足不能行,但肢体关节一般不痛,且多发于下肢。历节的病机是邪气阻闭经络,气血运行受阻,关键在于“痹而不通”,以痛为主,重有关节肿胀、变形等症;痿证的病机是精血亏损,无以灌溉周流,经脉失养,关键在于“痿弱不用”,以痿为主,一般不痛,二者不难鉴别。
(2)鹤膝风:鹤膝风是因禀赋不足,足三阴亏损,风寒之邪侵袭,留于膝、肘关节,以单侧或双侧膝关节肿大、变形、肌萎、形如鹤膝之状,甚则化脓溃败。一般不侵犯小关节及多个关节,病变部位固定不游走,无晨僵及明显的残废表现,预后较佳。
本病的辨证论治:
明标本:分清标本,决定治则。本病正气虚弱,气血不足,肝肾亏损为本,风寒湿热、痰浊、瘀血为标。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或标本兼治。
辨虚实:本病一般新病多实,久病多虚。病初,多因外邪入侵,阻闭气血,以邪为主,如反复发作,邪气壅滞,营卫不和,湿聚成痰,血脉瘀阻,痰瘀互结,多为正虚邪实;病久入深,气血亏耗,肝肾损伤,以正虚为主,但临床所见有纯虚、亦有纯实,然更多见虚实夹杂,多证候相兼。治疗之时,依据虚实孰多孰少,决定或攻或补,或攻补兼施之法。但扶正大法贯穿于本病治疗的全过程。热胜多养阴以清热,寒胜多温阳以散寒,湿胜多健脾以祛湿,风胜多养血以熄风等。
分寒热:本病虽证型复杂,但不外寒热两端。历节多挟湿,故临床主要为寒湿或湿热两大证候,寒湿胜者以关节肿大、冷痛、触及不热,喜热畏寒,天阴加重,舌淡苔白腻为特点;湿热胜者以关节肿大、热痛、触及发热,舌红苔黄腻为特点。治疗中或清热祛湿通络,或散寒祛湿通络为本病治疗的基本治法。
审体质:体质的偏胜偏衰在本病的发病、证候类型、转归、预后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如阳盛或阴虚体质多热化而成热痹,阴盛或阳虚体质多寒化而为寒痹;血虚体质多患行痹;气虚体质多患湿痹。治疗时依据患者体质之强弱,在辨证施治基础上,或滋阴、或清热、或补阳、或散寒、或益气、或补血、或健脾、或祛湿,随证用之。
识病邪:本病的病邪有风、寒、湿、热、痰浊、瘀血之异,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如风邪轻扬,善行数变,其痛游走不定;寒邪凝滞,痛处固定,挛急痛剧,遇寒加重;湿邪粘滞,缠绵难愈,关节肿胀,重着楚;热邪急躁,易伤津液,关节红肿热痛,触及发热,身热口渴;痹多挟痰,又多挟瘀,症见关节痛如针刺、麻木、肿胀、变形、僵硬,舌暗苔腻等。往往风寒湿热、痰浊、瘀血相互兼挟。
查病位:本病的病位,早期病轻,一般在肌肉、血脉、关节;继则筋骨、关节;中晚期病重,多在筋骨,甚则入脏。病在经脉、关节、肌肉者易治,治以散风、祛湿、温经、通络祛邪为主,兼以扶正;病在关节、筋骨、脏腑者难疗,治以补肝肾、健脾胃、益气血、调脏腑为主,兼以祛邪。
1.湿热阻络
症状:关节或肌肉局部红肿、灼热、疼痛、晨僵、有重着感。发热,口渴不欲饮,步履艰难,烦闷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分析:因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蕴热,感受风寒湿热之邪;或寒湿阻络证经久不愈,蕴而化热,或过用温燥之品所致。热为阳邪,阳盛则热,湿为阴邪,重着粘滞,湿盛则肿,湿热交结于经络、关节,故关节肌肉红肿、灼热,重着。气血痹阻,血脉不通,故关节疼痛,骨节屈伸不利,步履艰难,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皆为湿热之象。因湿热互结,胶固难解,其病多缠绵。
治法:清热化湿,宣痹通络。偏于热胜者,以清热为主,兼以化湿通络;偏于湿胜者,以化湿为主,兼以清热通络。
方药:宣痹汤化裁。
石膏20g滑石15g防己15g黄柏10g晚蚕沙10g连翘12g薏苡仁30g赤小豆15g肿节风15g忍冬藤30g赤芍15g地龙10g
方用石膏甘寒清热,黄柏、连翘苦寒清热燥湿,滑石、防己、晚蚕沙、薏苡仁、赤小豆等甘淡利湿,肿节风、忍冬藤清热通络止痛,不可触近加片姜黄10g、海桐皮15g。
2.寒湿阻络
症状:关节或肌肉冷痛重着,痛处固定,触及发凉,阴雨天加重,遇寒加剧,得热则缓,畏寒喜暖,夜间加重。舌淡胖,苔白腻,脉弦紧或弦缓或沉紧。
分析:因素体阴气偏胜,阳气不足,内有寒湿,外感风寒湿热之邪;或湿热阻络证候,久治不愈,或过用寒凉之品,损伤阳气所致。寒为阴邪,其性凝滞,主收引疼痛,气血被遏,经脉不通,故关节冷痛,天阴遇寒加重;寒湿内盛,留于关节,故关节肿胀;舌淡体嫩苔白腻皆为寒湿之象。
治法:温经散寒,祛湿通络。兼以温肾阳以散阴邪,健脾气以化湿浊。
方药:乌头汤化裁。
制川乌10g细辛3g桂枝10g莶草15g白芍15g干姜10g茯苓20g麻黄10g当归15g独活12g蜈蚣1~2条甘草6g
方用乌头、细辛、干姜、桂枝等大辛大热之品,温经散寒除湿,乃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意。莶草、独活、麻黄祛风散寒除湿,当归、白芍活血通络,蜈蚣通络止痛,茯苓健脾利湿,甘草调和诸药。本方乌头宜久煎,蜈蚣可研末冲服。本证为感受寒湿之邪,故用辛温燥热之剂,温经散寒除湿。
3.热毒阻络
症状:关节赤肿热,疼痛剧烈,触之发热,得凉则舒,壮热烦渴。或见关节肿胀,皮下结节,其色红紫,面赤咽痛,甚则神昏谵语。舌红或红绛,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分析:因素体阳盛阴虚有热,感受风寒湿热之邪,留滞经络,郁于肌肤而化热,或受热毒所致。热盛化火,火极为毒,热毒交炽,流于关节、肌肤,血脉壅滞,痹阻不通,故关节、肌肉赤肿热,疼痛剧烈;热灼筋脉,故关节屈伸不利;热毒入营耗血,故壮热烦渴,神昏谵语,或见肌肤红紫、斑疹、结节;面赤咽痛,溲赤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皆为热盛毒炽之候。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宣痹。本证属历节之活动期重症,在清热解毒与凉血宣痹的比重上,要侧重清热解毒。
方药:清热地黄汤加味。
水牛角20g生地50g赤白芍各25g牡丹皮15g葛根25g板蓝根25g土茯苓25g丝瓜络15g
方中水牛角、板蓝根清热解毒,配土茯苓解湿热之毒,赤白芍、牡丹皮凉血活血,生地黄凉血滋阴除痹,葛根解肌清热,丝瓜络通络。若热甚者加黄柏、连翘,表虚者加生黄芪。
4.风寒湿阻络
症状:关节肌肉冷痛、重着,痛处游走不定。或见关节肿胀,屈伸不利,阴天加重,得热则舒,遇寒加重,恶风畏寒。舌淡红或暗,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或弦紧或弦缓。
分析:风性善行,走窜不定,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湿邪重着,阻遏气机。风寒湿互结,阻遏气血,经络不通,故见关节冷痛、重着、肿胀、痛处游走不定。
治法:祛风除湿,散寒通络。
方药:蠲痹汤化裁。
羌活10g独活10g防风10g防己12g莶草15g川芎10g海桐皮15g桂枝10g海风藤20g白芷10g木香6g(后下)甘草5g当归10g
方中以羌活、独活、莶草、海桐皮、桂枝、防风、防己、海风藤、白芷祛风除湿;当归、川芎、木香理气活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奏祛风除湿、通络止痛之功。风甚走痛甚者,加白花蛇10g、蜈蚣10g、甲珠10g;湿甚者,可加薏苡仁15g、苍术10g;兼寒者,可加制附子10g;肢体麻木者,可加甲珠10g、鸡血藤15g、千年健15g、乌梢蛇10g;上肢痛可加威灵仙15g、姜黄10g;下肢痛可加牛膝10g、续断15g;如关节渐肿,舌苔黄腻,有化热征象者,加黄芩10g、知母10g、丹皮10g、忍冬藤30g。
北京治疗白癜风术需多少钱北京白癜风治疗用什么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