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报君说

 昨日,医院、医院、医院探访发现,医院医院。特别在心血管内科、皮肤科、儿科等多发病、慢性病常见的领域表现更明显。

 多位医患人士表示,对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信任,对技术不放心是主因。同时,疾病治疗相对复杂,患者自身不具备去判断大病、小病的知识储备,需要有更强大的基层健康的把关人,帮助患者判断,才有可能把更多的常见“小病”留在基层医疗机构。

假如基层多一些胡莹君那样受居民信任的医生,小病就不会给居民带来大麻烦。

谈病情

患者:喝牛奶就腹泻,3个月没看好

医生:看20个病人,大多是消化不良

就是“乳糖不耐受”这样一个小毛病,也要折腾好几道,医院看才行。不久前,荆州市一位张姓退休科长,因为经常喝牛奶拉肚子,到武汉医院就诊。

张先生说,他此医院,反复看了3个月,大便化验、肠镜、B超做了个遍,没发现什么大毛病,于是就按一般肠炎来治,但始终没治好。无奈下,家人带他到武汉来看。

到了医院,消化内科医生让他加做了一项食物不耐受检查,希望找到过敏源。结果发现,张先生就是因为牛奶中乳糖的过敏性刺激,导致腹泻,这在临床上就是个乳糖不耐受的常见小病,避免过多过敏源刺激就好。

于是,医生给张先生开了调理肠道菌群的常用药,嘱咐他喝脱乳糖的牛奶,或是每次少量分多次的喝。张先生遵照医嘱,吃了两三周的药就完全好了。

“医院,都没让我做这个检查,也可能是没有这个检查设备,真是瞎折腾了一番。”张先生说。

“我下午看了20个病人,只有两个是疑难危重的,收住院了,其他绝大多数都是这类常见病、小毛病,今天很多都是消化不良、急性胃肠道痉挛等。这其中,大医院得到初步诊断和治疗。”任宏宇医生昨天介绍自己当天接诊的情况说,如果按平时接诊情况来看,近九成都是常见病,比如胃炎、肠炎、消化不良等。这里面,就算最轻微的肠胃炎,估计也要占到门诊总量的10%,比肿瘤等恶症重症的量还要多。

谈医术

患者:从荆州赶来看结膜炎,眼睛哪能马虎

医生:医院应能治疗小病,发现大病

昨日上午10时,医院眼科诊室外人贴人,挤得水泄不通。记者勉强靠近同济眼库负责人李贵刚教授的诊室门口,立刻有等待的患者警惕地示意,“不要插队”。

随后,一名中年女士挤进诊室,眼睛发红,连连称痛。据了解,该女士姓陈。她表示,一大早坐了两个多小时的汽车,从荆州赶来武汉。又排了一个小时的队,才看上病。当地医生说是急性结膜炎,不是大病,但眼睛疼了七八天,实在拖不起,眼睛哪能马虎。

李贵刚检查后诊断,确实是急性结膜炎。他介绍,急性结膜炎可以称为“小病”,医院都能处理。但是需及时规范,否则久拖不愈,向角膜发展,就可能成为大病。

李贵刚说,分级诊疗,一些轻症的确可以在一、医院看。10个病人里,9个轻症,1个重症,但怎样把这一个重症及时地找出来,送到正确的地方去,医院的水平了。治病是个复杂的过程,小病也可能是重病的前兆。医院技术上不过关,患者宁可麻烦多跑路也能理解。

谈心理

患者:穿越大半个湖北,医院专家亲口说

医生:患者过于担心,医院已经确诊

昨日上午11时,医院神经外科舒凯教授诊室,他陆续接诊几名脑部肿瘤、车祸后的癫痫患者。

来自十堰的陈先生走进诊室,他焦虑地告诉舒凯,单位体检时发现有上颌窦囊肿,医生告诉他不碍事。但他又听人说,囊肿不好,还有可能转变成恶性的。

舒凯查看了陈先生的检查材料后表示,是上颌窦囊肿,鼻窦口长期闭塞形成,很多人都有,没有症状确实可以不用管。

陈先生将信将疑,舒凯进一步说:“我也有。”陈先生才算松了一口气。“医院专家亲口说。”满意地离去。

昨日,父母抱着5岁的俊俊从赤壁来到武汉,爸爸李先生介绍,俊俊半年前摔得头破血流,伤口长好后,人总没有以前精神。医院做了两次CT,没发现问题。一家人决定到武汉再做一次CT。

舒凯当即拒绝了李先生的要求,“CT也有辐射,半年时间怎么能这么密集地给孩子做CT,两次检查没问题,可以确诊了”。俊俊父母反复确认后才离开。

舒凯说,常见病占到神经外科1/3还多,这部分患医院看,但由于患者自身医学知识的欠缺,对疾病过于担心,对社区、小医院医生不信任,医院。

谈信任

患者:医院去过,看病还是不放心

医生:其实可在社区看,信任还没完全建立

昨日下午2时,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范正宏一连看了3个高血压患者。每天,这样的慢性病患者占到了他接诊量的五六成。

“理论上,这些患者的病情稳定了,是可以在社区卫生中心监测治疗。”范正宏表示,但这种信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70岁的王老先生是范正宏的老病号,最近天气变化大,他感到头晕,范正宏量了血压后重新调药,并叮嘱少吃盐,少吃热干面。

王老先生走路有些颤颤巍巍,到医院坐公交要半个小时,他的女儿一直陪着。为什么不就近到社区看病。“我去过,他们打针还行,看病还是不放心。”

对于皮肤科,五六成是小病,虽确诊不难,但治疗不易。昨日下午3时左右,医院皮肤科一个科接诊量已经看到了号。

25岁的李女士上月和朋友春游后,脖子上出现了一块红斑,每天痒得难受,到社区开过几次药,擦了并不见好。只好到医院来看看,经诊断,李女士患上接触性皮炎。

主治医师田黎明坦言,一天看的病五六成是皮炎、湿疹这样的“小病”。这类病相对内、外科的大病真是微不足道,但这样的小病同样影响患者生活,医院效果又不一定好,医院,医院技术力量更强,专科优势更明显。

昨日,医院门诊大厅的电梯上人们并排着上楼、下楼

长报君说

只念过初中,自学针灸,接受短期赤脚医生培训,而医院进过修,不是医学科班培养的胡莹君在东西湖区走马岭当社区医生,50多年下来,从当地搬走了的居民甚至从条件更好的吴家山回来,只为找她看病。

生活在走马岭的人们,昨天看了本报一版关于胡莹君医生的报道后,纷纷给记者讲述自己与胡莹君的故事,他们说,胖医生真的是让我们少了很多看病的麻烦。

居民们说,没有百病包治的医生,技术好只是一个方面,“我们找胖医生看,是因为她让我们放心”。

刘翠英(左)和杜广兰(中)说起胡医生为自己周到服务的治疗时难掩喜悦,而在熟悉的病人们面前,胡莹君也显得十分放松

了解 她比我们自己还熟悉自己

“看病我还是选胡胖。”胡银桥医院当医生。但他说,看病还是选胡莹君,她了解自己的情况、病情的来龙去脉,能够对症下药,她比我们自己还熟悉自己的身体情况。

胡银桥与胡莹君认识40年。作为街坊,胡莹君不仅熟悉他的既往病史、身体状况和心态顾虑。

胡银桥年轻时干活拼命,身体就不好,支气管炎和肺气肿一直是胡莹君在治。

老人看着几个子女经济条件不太好,70多岁仍在房前屋后见缝插针种上蔬菜、黄豆等作物,来减轻子女负担。

去年冬天,胡银桥在播种黄豆时,吸入大量灰尘,肺气肿和慢性支气管炎的老病更加严重。

“不要抽烟、不要再种菜,儿孙自有儿孙福。”医院住院时,胡莹君专程去探望胡银桥,还反复叮嘱。

在胡莹君的建议下,现在胡银桥又买了一部缓解肺气肿的吸氧机,每天晚上吸氧,身体状况稳定。

“最强大脑”胡莹君,不仅记得住一个人的病史。有时候,通过对一个家庭病史记忆的分析,还能为部分居民健康“预警”。

刘翠珍的父母和几个哥哥,都找胡莹君看过病。在比对了一家人的病状和发病时间后,10年前她提醒刘翠珍:“你们家族有高血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你一定要注意忌口;少荤、少油,做好药物控制。”

在胡莹君的提醒下,刘翠珍管住了自己的嘴。现在不仅血压稳定,血糖也在安全值内。她说:“胖姐不提醒,我没有现在这个身体,不晓医院的麻烦。”

执著她甚至会“押着”你去看病

“医院的检查结果把我吓了一跳,心脏的两条供血管一条堵塞了97%,另一条堵塞了84%。”昨日,杜广兰谈起两年前的检查结果,仍然感到后怕。

如果再晚一点,她实在不敢想、也不愿想。56岁的杜广兰,年迷上广场舞,每天不跳完3支曲子,浑身都不自在。

她是走马岭广场舞活跃分子,喜欢在当地名为风情园的游园跳舞。这也是胡莹君“马路巡诊”要经过的地方。

年10月一天,一曲舞罢后,杜广兰感到胸闷、气胀。正好胡莹君路过,她上去问:“胖姐,我怎么现在体力跟不上了?”

胡莹君停下脚步,先拿脉、再看舌苔,然后告诉杜广兰:“你心脏不太好,医院做个检查。”杜广兰听了半信半疑:自己这么年轻怎么可能会得“老年人才得的心脏病”。

“马路巡诊”中看到杜广兰一次,胡莹君就催一次,“快去检查,不要拖了”。

到年11月,杜广兰爬上二楼时都已经气喘吁吁,十分费劲。胡莹君听说之后,赶到杜家,把杜广兰“押着”送去亚心做了检查。

医院证实了胡莹君的判断,手术也很成功。

陈皮花茶,走马岭不少人都在胡莹君家喝过。一些年纪大的病人,记忆力差,往往上午说的医嘱,到下午就忘记了。到了胡莹君家,她也不责怪,先泡一杯茶,请来者慢慢说。

黄勇进说,到胖医生家里找过她几次,茶喝了不少。每次,她总是静静听他说完,只提醒不插话,听完后再笑着解释。

责任她常探望自己的转诊病人

“病人转诊过来的时候,她会先给我打一个电话,把病人的病情、用药习惯、前期处理状况说得清清楚楚。”医院呼吸科主任秦继山的记忆里,胡莹君的转诊电话从18年前就开始了。

胡莹君的病人中,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特别多。秦继山是和她接触最多的转诊医生。

“电话中提供了详细的病史资料”,秦继山说,这就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检查,还节省了沟通时间,适合在我们这里治疗的就马上安排治疗,医院转诊的,观察一段时间后就立即进行转诊。

不同的医生对病情往往有不一样的看法。秦继山说,电话交流之后能够统一意见,避免病人产生误解,发生纠纷。

秦继山接到转来的病人前会先接到胡莹君的电话;而转诊病人手上则有一张胡莹君写下的纸条,纸条上面,有秦继山的科室名字、办公室楼层和房间号、电话号码。一个电话,一张纸条,让患者少了很多麻烦。

有时候是胡莹君陪着来转诊。工作比较忙、走不开时,胡莹君就会另找时间过来探望。

秦继山说,自己值班时,经常看到胡莹君来探望自己的转诊病人,“来了后,她会问护士、问主治医生,将病人的医疗情况问清楚”。来的时候,有时是中午,有时是晚上,差不多都是休息时间。大部分时候,胡莹君还会捎上营养品。

(来源:长江日报)

长按图片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