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关节痛的病因尽管很多,但一般临床分类定为三型:膝关节部有自发性疼痛或有压痛感的为疼痛型,伴有肿胀、发热的为炎症型,有浆液存在的肿胀的为浆液型。
治疗方法是:用大的独头蒜切成直径为30~35mm、厚为13mm的薄片,置膝关节部和膝窝部用艾炷灸之。
在膝关节部,每穴灸2壮,在膝窝部每穴灸一壮。每壮艾炷搓成像拇指头大小(约0.8克)。
膝关节部取穴:膝眼、经外奇穴的膝上(即内、外膝上)双穴、梁丘、血海。
属疼痛型:加膝关节部的压痛点(6~7个)。
属炎症型和浆液型:在肿胀部取6~7个点。
膝窝部取穴:委中、阴谷、委阳、经外奇穴的委口(委中上2寸)、合阳、承筋,加明显的压痛点6~7个,
治疗标准:
治愈:治疗前的症状消失,工作能力完全恢复。
改善:症状减轻,工作能力比患病后有改善。
无效:症状没有改善。
恶化:比治疗前的症状加剧。
本病研究对因蒜产生变态反应的病者除外,另外对经4次以下治疗而痊愈的,当作减轻或自然而愈,亦除外。
治疗成绩
以下是各类型的代表例:
一、疼痛型
病者:男,61岁,年6月30日初诊。主诉6个月前开始膝关节部有自发性疼痛感,原希望不治疗能自然痊愈,但疼痛加剧后才服药打针,疗效不佳。一个月前,右膝关节又出现痛感。初诊检查:两侧膝盖骨下都有痛感,左侧尤甚。测其压痛量:左侧内膝眼为1.5kg,外膝眼为2kg,右侧内膝眼3kg,外膝眼为2.3kg。第五次治疗后,压痛量变化为:左侧内膝眼为2kg,外膝眼为2.8kg,右侧内膝眼2.5kg,外膝眼为3kg,痛感有减。第十四次治疗后,痛感完全消失,左右四点的压痛量从3.8kg改善到4.5kg,定为痊愈。
二、炎症性
病者:女,58岁,年3月5日初诊。主诉一周前起在膝关节感到疼痛,慢慢变肿并痛感有增。后来整个关节部发肿并伴有热感。初诊时,病者的膝关节屈曲角度是94°,第二次治疗后,虽痛感有增,但屈曲角度是75°,第三次治疗后,痛感有减,屈曲角度是60°,第四次治疗后是52°角,炎症减少2/3,第七次治疗后是30°角,炎症和痛感完全消失。属于恢复正常。
三、浆液型
病者:女,39岁,年6月12日初诊。主诉一年前右膝关节部曾发现痛感,经治疗恢复正常。翌年1月再次发作,4月左右,右侧膝关节外侧变肿,经医生作关节腔穿刺术检查定为浆液型。初诊时,量膝上围为40.3cm,膝下围为37cm,第八次治疗后,肿胀稍消,第十四次治疗后膝上围为37.5cm,膝下围为84cm。其余症状消失。至今没有发作。
从年9月至年7月,用同样方法治疗例,其中男41例,女例。其中疼痛型的有效率为87%;炎症型的有效率为90%;浆液型的有效率为88%。
摘自《日本针灸治疗学》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