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予盐酸氨基葡萄糖片(江苏正大清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0.75g/片)口服,每次1片,每天2次;艾瑞昔布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0.1g/片)口服,每次1片,每天2次。
2.1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触发点治疗。根据患者病变部位,嘱患者取合适体位,充分暴露病变膝关节,依据患者疼痛的位置,选择不同位置的肌肉进行按压触诊。膝关节前侧部位疼痛选取股内侧肌、股直肌、长短收肌等触发点,膝关节内侧部位疼痛选取股直肌、股内侧肌、股薄肌、缝匠肌、大收肌等触发点,膝关节外侧部位疼痛选取股外侧肌触发点,膝关节后侧部位疼痛选取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比目鱼肌、腓肠肌处触发点。对膝关节周围肌肉进行详细触诊,触及筋膜内的结节、条索、牵扯痛、压痛为触发点,记号笔做好标记,局部皮肤碘伏消毒,施术者左手固定所选触发点皮肤,右手持华佗牌0.40mm×50mm毫针快速将针顺着肌纤维的方向刺入,针刺角度与皮肤呈90°,毫针刺入触发点后,顺着肌纤维的方向施以小幅度的提插手法,至局部出现肌肉跳动或酸胀后留针10min,每个触发点进针1枚,每次针刺5~10个触发点,超过10个触发点的患者仅针刺10个触发点。5d治疗1次,2次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传统针刺治疗。参照《针灸治疗学》[4],选取梁丘、血海、膝眼、阳陵泉、膝阳关穴。采用华佗牌0.40mm×50mm毫针针刺,提插捻转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每次留针30min,每天1次。
2组均以10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五、疗效观察3.1观察指标3.1.1疼痛评分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分。3.1.2西安大略与麦克马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WOMAC)评分该量表从疼痛、僵硬和日常生活3个部分评价患者膝关节的整体情况,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KOA疗效评定的通行标准之一。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评分。3.2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拟定。痊愈:临床症状或体征完全消失,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或体征部分消失,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或体征略有减轻,膝关节功能部分恢复,但仍遗留部分症状对患者造成一定影响;无效:症状或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加重。六、治疗结果七、讨论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触发点可分为活化触发点和隐性触发点两种,活化触发点主要表现为自发性疼痛、病变局部或远处的牵涉性疼痛;隐性触发点在无机械性刺激等情况下通常无明显表现,但在受到创伤、疲劳、免疫力低下、人体姿势长期失衡等相关因素的刺激时,隐性触发点可以转化为活化触发点。临床研究显示,触发点针刺治疗可以使局部血管反射性扩张,局部血液循环得以改善,从而促进病变局部的新陈代谢,加快致痛因子和代谢产物的排泄。目前国内有学者进行了由Simons和Travell提出的个触发点与传统腧穴在解剖位置和临床主治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其中有92%的触发点和传统经络腧穴在解剖位置上相对应,79.5%的触发点和传统经络腧穴在临床主治上有相关性,76%的触发点牵涉痛范围与其对应的腧穴所在的经络走向相一致。但笔者认为针刺触发点与传统针刺在针刺角度、针刺深度、针刺作用机制方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触发点是以西医解剖学和筋膜力学理论为基础,定位更加精准,针刺时要求局部肌肉出现跳动或明显的酸胀感,刺激程度更强,作用更加持久。笔者在临床中发现,膝关节周围软组织退变明显及压痛明显的患者,使用针刺触发点疗法,效果更加立竿见影。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优于对照组的80.0%(P0.05);2组治疗后VAS、WOMAC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触发点疗法在改善KOA患者疼痛、膝关节功能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较传统针刺疗效更佳,节省了患者的针刺时间,同时对于疼痛和日常功能障碍的恢复效果更加明显。下一步将从针具的选择、针刺时间的干预及针刺部位的选择方面进一步优化针刺触发点治疗KOA的治疗方案。
八、所涉及肌肉1缝匠肌
起点:髂前上棘止点:胫骨体上端内侧面主要作用:屈髋关节、内收外旋髋关节;屈并内旋膝关节神经支配:股神经(L2-3)
缝匠肌是人体中最长的肌肉。“缝匠肌”这个名称很有趣。据说很早以前,裁缝工作时需要以双腿交叉的姿势站着,这种姿势需要双腿的某两块肌肉进行强力收缩,于是双腿上的这两块肌肉就被称为缝匠肌。缝匠肌上端连接髖骨,然后一直往下,跨过大腿前部,下端连接膝内侧的胫骨(胫骨是小腿上两根骨头中较大的那一根)。缝匠肌参与将腿向前抬起和膝部内旋的动作。踢足球就需要缝匠肌用力收缩。缝匠肌有几处数结缔组织分割成小段,每一小段都有肌腹,这就有了产生触发点可能。也就是说,在长长的缝匠肌上,任何地方都可能产生触发点。
运动方式协助膝关节内旋
髋关节屈曲
髋关节外旋
膝关节屈曲
相关触发点触发点定位
三个触发点位于该肌的肌腹起点和止点之间,常出现在肌肉中段肌腹上。牵涉痛疼痛区域在触发点附近,大腿的前内侧;膝关节内侧。
缝匠肌触发点引起的疼痛仅仅出现在触发点所在部位(不会在其他部位产牵涉痛)。从髋骨前部到膝内侧的整个区域内都可能出现触发点。典的肌筋膜疼痛通常为深层的疼痛,缝匠肌触发点引起的疼痛则不同,它是一种皮下的突然刺痛,或者一种烧灼感和麻木感。突然的动作或者过度伸展臀部(向后伸腿)会造成地触发点附近产生刺痛,此时坐下来放松缝匠肌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保持站姿会使缝匠肌处于持续收缩的状态,从而使症状加重。缝匠肌触发点在膝部引起的刺痛更强烈,会导致膝内侧对压力更为敏感,因此侧睡觉时,两腿膝内侧相碰会很不舒服。这种状态常常让人以为膝关节出了问题,缝匠肌收紧后如果压迫感觉神经,也会引起皮肤表层出现烧灼痛、麻木感和瘙痒,还会引起大腿前部和外侧皮肤刺痛。这些症状不是触发点引起的牵涉痛,而是神经受压的反应,通常称为异常性股痛,这种诊断不过是给你腿部的麻木或疼痛取个好听的名罢了,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如果有这些症状,不妨检查一下缝匠肌是否有触发点。
2股直肌
股直肌起点:髂前下棘及髋臼上缘止点:四个头向下形成一个腱,包绕髌骨前面和两侧,向下延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主要作用:伸膝关节,股直肌并可协助腰大肌屈髋关节神经支配:股神经(L2-4)
股直肌位于大腿前部,从髋骨一直延伸到膝部。股直肌和其他股四头肌一样,通过同一肌腱连接膝部,参与膝部伸展(伸直)的动作。股直肌另一端连接骨盆,这使得股直肌成为髋部力量较大的屈肌,帮助人抬腿或从床上坐起。股直肌的双重功能很容易导致股直肌受伤,但对股四头肌中的其他肌肉没有影响。股直肌触发点引发的症状与触发点本身距离较远,让人很难将症状与根源联系起来。
运动方式膝关节伸展
膝关节伸展
骨盆前倾
髋关节屈曲
髋关节伸展
触发点触发点
定位髂前下棘尾侧;肌腹远端1/3处。牵涉痛膝关节;髌周;大腿中部。
股直肌中最常见的触发点(2号触发点)会将疼痛传递到膝部深处,这种疼痛受像髌骨里面的疼痛。这个触发点会让人在上台阶或爬山时感觉很痛,还会引起膝部里面噼啪作响或砰砰作响。它还会导致髖部无力,让人在走路时突然摔倒。有时候膝部上方还有一个触发点(1号触发点),这个触发点会引起膝部深处疼痛、缩区就在触发点2所在位置。这两个触发点都会导致膝部僵硬和无力,它们导到膝部或者腿部疼痛甚至会让你在晚上痛醒。
温馨提示由于本文章所涉及到的肌肉有十几块,避免大家视觉疲劳,下一章会结合解剖视频,继续给大家讲解
阅读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