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摘要摘要目的:观察常规西药联合针刺触发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联合针刺触发点治疗,对照组联合传统针刺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西安大略麦马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WOMAC)评分,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优于对照组的80.0%(P0.05)。2组患者治疗后VAS、WOM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西药联合针刺触发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有效,能减轻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二、背景膝骨性关节炎(KOA)又称为退行性膝关节炎、老年性膝关节炎或增生性膝关节炎,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临床主要表现为膝关节局部疼痛、肿胀、变形、屈伸活动障碍、上下楼梯困难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减轻KOA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膝关节的活动度,逐渐减缓膝关节功能的损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成为KOA治疗的首要任务。触发点又称“激痛点”“扳机点”,以西医解剖学理论和筋膜力学为基础,是骨骼肌内肌腹、肌腱及韧带附着处大量高度异常的敏感小点,并在此处可以触摸到一条紧绷的肌带,按压时会出现压痛、牵涉痛或感传痛。针刺触发点疗法,即将毫针直接作用于触发点,从而缓解或消除病变周围局部肌肉、软组织的疼痛或痉挛的一种方法,临床操作简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我们临床采用常规西药联合针刺触发点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取得较好疗效,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报道如下。三、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取年12月至年12月南京中医院确诊为膝骨性关节炎患者60例,按照患者的就诊序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8例,女22例;平均年龄(60.80±13.75)岁;平均病程(4.87±4.75)年。对照组男10例,女20例;平均年龄(60.23±11.32)岁;平均病程(3.75±2.96)年。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诊断标准  参照《骨关节炎诊治指南(年版)》拟定。1.3纳入标准:符合膝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年龄在40~80岁之间,性别不限;治疗前4周关节未注射玻璃酸钠、臭氧或糖皮质激素等;签署知情同意书者。1.4排除标准:合并关节脱位、骨折或其他骨关节病(如痛风、膝关节骨肿瘤、强直性脊柱炎等);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伴有心、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急慢性皮肤病及皮肤破损者;伴有精神疾病以及依从性较差不能配合治疗者。四、治疗方法

2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予盐酸氨基葡萄糖片(江苏正大清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0.75g/片)口服,每次1片,每天2次;艾瑞昔布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0.1g/片)口服,每次1片,每天2次。

2.1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触发点治疗。根据患者病变部位,嘱患者取合适体位,充分暴露病变膝关节,依据患者疼痛的位置,选择不同位置的肌肉进行按压触诊。膝关节前侧部位疼痛选取股内侧肌、股直肌、长短收肌等触发点,膝关节内侧部位疼痛选取股直肌、股内侧肌、股薄肌、缝匠肌、大收肌等触发点,膝关节外侧部位疼痛选取股外侧肌触发点,膝关节后侧部位疼痛选取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比目鱼肌、腓肠肌处触发点。对膝关节周围肌肉进行详细触诊,触及筋膜内的结节、条索、牵扯痛、压痛为触发点,记号笔做好标记,局部皮肤碘伏消毒,施术者左手固定所选触发点皮肤,右手持华佗牌0.40mm×50mm毫针快速将针顺着肌纤维的方向刺入,针刺角度与皮肤呈90°,毫针刺入触发点后,顺着肌纤维的方向施以小幅度的提插手法,至局部出现肌肉跳动或酸胀后留针10min,每个触发点进针1枚,每次针刺5~10个触发点,超过10个触发点的患者仅针刺10个触发点。5d治疗1次,2次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传统针刺治疗。参照《针灸治疗学》[4],选取梁丘、血海、膝眼、阳陵泉、膝阳关穴。采用华佗牌0.40mm×50mm毫针针刺,提插捻转得气后,施以平补平泻手法,每次留针30min,每天1次。

2组均以10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五、疗效观察3.1观察指标3.1.1疼痛评分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分。3.1.2西安大略与麦克马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WOMAC)评分该量表从疼痛、僵硬和日常生活3个部分评价患者膝关节的整体情况,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KOA疗效评定的通行标准之一。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评分。3.2疗效判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拟定。痊愈:临床症状或体征完全消失,膝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或体征部分消失,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或体征略有减轻,膝关节功能部分恢复,但仍遗留部分症状对患者造成一定影响;无效:症状或体征无明显变化或加重。六、治疗结果七、讨论

国内外学者研究认为,触发点可分为活化触发点和隐性触发点两种,活化触发点主要表现为自发性疼痛、病变局部或远处的牵涉性疼痛;隐性触发点在无机械性刺激等情况下通常无明显表现,但在受到创伤、疲劳、免疫力低下、人体姿势长期失衡等相关因素的刺激时,隐性触发点可以转化为活化触发点。临床研究显示,触发点针刺治疗可以使局部血管反射性扩张,局部血液循环得以改善,从而促进病变局部的新陈代谢,加快致痛因子和代谢产物的排泄。目前国内有学者进行了由Simons和Travell提出的个触发点与传统腧穴在解剖位置和临床主治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其中有92%的触发点和传统经络腧穴在解剖位置上相对应,79.5%的触发点和传统经络腧穴在临床主治上有相关性,76%的触发点牵涉痛范围与其对应的腧穴所在的经络走向相一致。但笔者认为针刺触发点与传统针刺在针刺角度、针刺深度、针刺作用机制方面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触发点是以西医解剖学和筋膜力学理论为基础,定位更加精准,针刺时要求局部肌肉出现跳动或明显的酸胀感,刺激程度更强,作用更加持久。笔者在临床中发现,膝关节周围软组织退变明显及压痛明显的患者,使用针刺触发点疗法,效果更加立竿见影。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优于对照组的80.0%(P0.05);2组治疗后VAS、WOMAC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针刺触发点疗法在改善KOA患者疼痛、膝关节功能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较传统针刺疗效更佳,节省了患者的针刺时间,同时对于疼痛和日常功能障碍的恢复效果更加明显。下一步将从针具的选择、针刺时间的干预及针刺部位的选择方面进一步优化针刺触发点治疗KOA的治疗方案。

八、所涉及肌肉1

缝匠肌

起点:髂前上棘止点:胫骨体上端内侧面主要作用:屈髋关节、内收外旋髋关节;屈并内旋膝关节神经支配:股神经(L2-3)

缝匠肌是人体中最长的肌肉。“缝匠肌”这个名称很有趣。据说很早以前,裁缝工作时需要以双腿交叉的姿势站着,这种姿势需要双腿的某两块肌肉进行强力收缩,于是双腿上的这两块肌肉就被称为缝匠肌。缝匠肌上端连接髖骨,然后一直往下,跨过大腿前部,下端连接膝内侧的胫骨(胫骨是小腿上两根骨头中较大的那一根)。缝匠肌参与将腿向前抬起和膝部内旋的动作。踢足球就需要缝匠肌用力收缩。缝匠肌有几处数结缔组织分割成小段,每一小段都有肌腹,这就有了产生触发点可能。也就是说,在长长的缝匠肌上,任何地方都可能产生触发点。

运动方式

协助膝关节内旋

髋关节屈曲

髋关节外旋

膝关节屈曲

相关触发点

触发点定位

三个触发点位于该肌的肌腹起点和止点之间,常出现在肌肉中段肌腹上。牵涉痛疼痛区域在触发点附近,大腿的前内侧;膝关节内侧。

缝匠肌触发点引起的疼痛仅仅出现在触发点所在部位(不会在其他部位产牵涉痛)。从髋骨前部到膝内侧的整个区域内都可能出现触发点。典的肌筋膜疼痛通常为深层的疼痛,缝匠肌触发点引起的疼痛则不同,它是一种皮下的突然刺痛,或者一种烧灼感和麻木感。突然的动作或者过度伸展臀部(向后伸腿)会造成地触发点附近产生刺痛,此时坐下来放松缝匠肌可以暂时缓解症状。保持站姿会使缝匠肌处于持续收缩的状态,从而使症状加重。缝匠肌触发点在膝部引起的刺痛更强烈,会导致膝内侧对压力更为敏感,因此侧睡觉时,两腿膝内侧相碰会很不舒服。这种状态常常让人以为膝关节出了问题,缝匠肌收紧后如果压迫感觉神经,也会引起皮肤表层出现烧灼痛、麻木感和瘙痒,还会引起大腿前部和外侧皮肤刺痛。这些症状不是触发点引起的牵涉痛,而是神经受压的反应,通常称为异常性股痛,这种诊断不过是给你腿部的麻木或疼痛取个好听的名罢了,不能说明任何问题。如果有这些症状,不妨检查一下缝匠肌是否有触发点。

2

股直肌

股直肌起点:髂前下棘及髋臼上缘止点:四个头向下形成一个腱,包绕髌骨前面和两侧,向下延为髌韧带,止于胫骨粗隆主要作用:伸膝关节,股直肌并可协助腰大肌屈髋关节神经支配:股神经(L2-4)

股直肌位于大腿前部,从髋骨一直延伸到膝部。股直肌和其他股四头肌一样,通过同一肌腱连接膝部,参与膝部伸展(伸直)的动作。股直肌另一端连接骨盆,这使得股直肌成为髋部力量较大的屈肌,帮助人抬腿或从床上坐起。股直肌的双重功能很容易导致股直肌受伤,但对股四头肌中的其他肌肉没有影响。股直肌触发点引发的症状与触发点本身距离较远,让人很难将症状与根源联系起来。

运动方式

膝关节伸展

膝关节伸展

骨盆前倾

髋关节屈曲

髋关节伸展

触发点

触发点

定位髂前下棘尾侧;肌腹远端1/3处。牵涉痛膝关节;髌周;大腿中部。

股直肌中最常见的触发点(2号触发点)会将疼痛传递到膝部深处,这种疼痛受像髌骨里面的疼痛。这个触发点会让人在上台阶或爬山时感觉很痛,还会引起膝部里面噼啪作响或砰砰作响。它还会导致髖部无力,让人在走路时突然摔倒。有时候膝部上方还有一个触发点(1号触发点),这个触发点会引起膝部深处疼痛、缩区就在触发点2所在位置。这两个触发点都会导致膝部僵硬和无力,它们导到膝部或者腿部疼痛甚至会让你在晚上痛醒。

温馨提示

由于本文章所涉及到的肌肉有十几块,避免大家视觉疲劳,下一章会结合解剖视频,继续给大家讲解

阅读提示

欢迎







































让白癜风患者感受中科魅力
白颠风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