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穴
位于耳廓前面,前额两侧,外眼角延长线的上方。
作用:解除疲劳,振奋精神,止痛醒脑,防治失眠。
听宫穴位于面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方,张口时呈凹陷处。
作用:耳鸣耳聋、齿痛、目眩头昏。
印堂穴
位于人体额部,在两眉头的中间。
作用:调理鼻炎、缓解视疲劳、改善嗅觉等。
风池穴
位于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
作用:
1、防治颈椎病
2、疏肝理气
3、治疗偏头痛
风府穴位于颈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作用:1、脑血管疾病2、老年痴呆
3、治疗眼睛干涩
天柱穴
位于后头骨正下方凹处。
作用:调理颈椎病、高血压、肩周炎、强筋骨。
膻中穴位于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之中点。
作用:1、心血管疾病
2、熬夜疲乏3、改善胸闷,心烦,心绞痛
巨阙穴
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6寸。
作用:缓解打嗝、心绞痛、心痛、惊悸、胸满气短、咳逆上气等。调理失眠多梦、健忘、癫狂、痫证等。
章门穴
位于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肘尖正对的地方就是。
作用:缓解腹痛、腹胀、肠鸣、泄泻、胸胁痛。
调理高血压,排解油腻。
期门穴
位于胸部,当乳头直下,第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作用:保护肝脏。
辅助治疗荨麻疹、肝病,促进肝功能恢复速度。
曲骨穴位于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作用:缓解妊娠斑、暗疮、调经止痛等;
通利小便,调理尿频尿急。
劳宫穴位于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位于中指和无名指指尖处。
作用:清泻火热、开窍醒神、降心火。
缓解中风昏迷、中暑等急症。
鱼际穴
位于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作用:清宣肺气,清热利咽,,防治哮喘。
合谷穴
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1、美容养颜;
2、缓解鼻炎;
3、缓解晕车;
4、缓解疼痛等。
大陵穴
位于腕掌横纹的中点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作用:缓解心痛、胃痛、胸胁痛、癫狂、腕关节痛
治疗口臭、呃逆、吐血、养护心脏。
内关穴
位于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1、心血管疾病
2、失眠
极泉穴
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作用:
抒压,解除疲劳,改善胸痛、心悸、心律不齐。
曲池穴
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作用:
治疗湿疹、调和气血、缓解痛经。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作用:1、消化道疾病
2、膝关节痛
3、健脾祛湿
三阴交穴
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
作用:
保养子宫和卵巢、补血养颜,紧致肌肉;
防治湿疹、荨麻疹、皮炎;
稳定血压、延缓衰老。
行间穴
位于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作用:
调理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等妇科问题。
降血压救急。
内庭穴位于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作用:
清泻肠胃湿热,治疗牙痛、口臭、大便燥结等症。
减肥。
太冲穴位于足背侧,第一、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1、缓解不良情绪
2、养护肝脏
涌泉穴
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1、治疗上火
2、养肾补肾
申脉穴
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位,脚外踝中央下端一厘米凹处。
作用:缓解治疗失眠、头痛、眩晕、腰腿痛、足踝关节痛。
太白穴
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
1、排解疲乏无力
2、脂肪肝
照海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
作用:
治疗失眠、便秘、脚气、痛经、月经不调、疝气等。
End
这5种黑色食物是冬日“养生宝”!补肾益肝还通便~癌细胞最偏爱的3种早餐,你肯定经常吃!年“三九”时间表!非常危险的27天,不论男女都要这样做!(收藏)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