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急性咽痛

其症恶寒发热、咽干、疼痛继而肿胀,甚至咽不下饭,呼吸困难。

针:三棱针急刺少商出血数滴,既能止痛又退烧,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暴发火眼

主要症状为结膜充血、眼球微痛,有异物感、怕光、流泪、分泌物增多。

针:患侧耳尖放血。

或太阳穴放血。

或内迎香放血。根据病情轻重,灵活应用。

3.偏头痛

本病特征多数为左侧头部发生剧烈疼痛,数日或数月反复发作,有时恶心呕吐、目(眼)流泪、影响视力等。

针:一针两穴,丝竹空透率谷,留针30分钟,即可治愈。

4.落枕

其症颈项强直,酸楚疼痛,左右不能回顾。

针:绝骨,用“龙虎交战”手法,针感可以窜至颈项,效较显著。如治疗不及时成为慢性者,效不佳。

5.漏肩风

肩背部疼痛,有压重感及发冷感,不能高举及外展。痛得严重时彻夜不眠。

急性针刺条口,慢性针刺膏肓。

6.胸胁痛

本症多为发作性刺痛或剧痛。咳嗽及呼吸时疼痛加重。

针:丘墟透照海。

7.心绞痛

主要症状是心窝部突然发作,收缩性剧痛,如灼、如刺、如钻,甚至有时痛从前臂尺侧窜到腹部或小指。大发作时胸内闷塞,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出虚汗,脉搏不整。临床上多数病人巨阙穴处有压痛,阴郄穴处有条索。如紫宫处有压痛,乃心脉梗死之症。

针:内关(双穴)重补。或针极泉。不效加膻中、然谷。

8.胆道蛔虫(中医称蛔结痧)

主要有吐蚴或便蚴史,剧烈绞痛、恶心、呕吐,脉象乍大乍小,面色忽红忽白。无手术指征。

针:至阳一穴即可。

9.急性腰疼(包括风寒和外感)

其症腰部疼痛,动转困难,不能弯腰,不能后仰及翻身。

针:委中,缓刺放血。血色由深变浅即止。疗效往往都很突出,或刺养老。

10.腿股风(坐骨神经痛)

从臀部、大腿之后外侧至膝关节附近疼痛,直立时痛更甚,抬腿时痛亦加重。

针:环跳重刺激,不留针。如慢性可刺气冲,确能助气血之运行,起到镇痛之作用,昆仑更佳。

有人认为针灸只能止痛治点急性病,这种认识非常片面,事实可以驳倒这种错误论点。例如:

11.慢性关节炎

膝关节疼痛,屈伸困难,气候变化时加重,有时肿胀及关节作响。

针:阳关透曲泉或阳陵泉透阴陵泉,一针即有效,如效果不显著,可刺风府,搜一身之风即可取效。

12.网球肘

针冲阳。

13.阳痿

阴茎柔靡不能勃起,或性交顷刻泄精。常伴有腰酸、头晕、耳鸣、健忘、脉细弱,有两组处方:

(1)双环跳:针尖斜下内下方,使针感窜至小腹或阴束。

(2)双大赫:针感直达龟头。

14.输尿管结石

中封。

15.胃肠炎

尺泽、委中。

16.失语

哑门、通里。

17.聋症

听宫、翳风、中渚。

18.高血压

曲池。

针灸对传染病也有奇效。例如:

19.痢疾

为外感病,有传染性,其症酸痛下痢赤白,有黏液,恶寒发热,里急后重,天枢处有压痛。

针:曲池穴,有消炎止痢作用。

20.疟疾

主要症状为寒热往来,发有定时,至汗出后而热退身凉,有一日一发或间日一发的,还有三日一发的。

针:以三棱针在大椎处点刺数下,拔一火罐于其上,吸出恶血,疗效甚佳。久疟灸脾俞。

针灸对神经、精神方面的疾患疗效更为满意,比一般镇静药的优点为多。例如:

21.癫痫

其症陡然跌仆,不省人事,抽搐,口吐白沫,目斜视,发作后移时而起。

针:长强周围(前后左右)以三棱针点刺出血。或针刺大椎、腰奇,均有抑制发作的功能。

22.癔症

本病起于诸般精神功能障碍,故其症发作千差万别,发病前多有精神不快。

针:双内关同时进针,行强刺激,可起到通心开窍之作用,必要时人中可刺。

针灸在临床上还有止血作用,在紧急药品供应不上,特别是在战争年代里,就更有意义,大家应积累一些这方面的经验,以备急需。例如:

23.鼻衄

鼻内出血,通常为一侧鼻孔出血,也有两侧多量出血,常引起头疼、眩晕、耳鸣、面色苍白、肢体倦怠等。

针:上星穴,需刺激,或刺少商出血。

24.鼻炎

针飞扬。

25.脑溢血(属于中风闭证者)

中风是一种发病急骤,并很严重的疾患,凡患此病,就有九死一生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