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时养生胃经“瓜分”食物的最佳时刻(7:00~9:00)——胃经最旺。辰时养胃就要按时吃早餐。如果你每天早晨都不给胃吃饱,时间久了,消化道溃疡病就容易找上门。饭后1个小时循按胃经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可以启动人体的“发电系统”,以调节人体的胃肠功能。胃是人体能量的发源地。胃是机体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的重要脏器,“人以胃气为本”,突出了它的重要性。胃在膈下,中医将其分为上、中、下三部。胃的上部称上脘,包括贲门;中部称中脘,即胃体部位;下部称下脘,包括幽门。贲门是胃的上口,幽门是胃的下口。为什么说胃是人体能量的发源地呢?《素问·五脏别论篇》指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其意思是说,胃是储存饮食的器官,有“水谷之海”之称,是生成营养物质供给五脏六腑活动的源泉。胃是如何为人体提供能量来源的呢?这要从它的生理功能说起。

  (1)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主受纳,腐熟水谷。《类经·脏象类》:“胃司受纳,故为五谷之府。”如何理解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呢?我们可以通过胃字的构造来分析:胃字下面的“月”表示胃的质地,上面的“田”则体现胃的功能。田是种植和出产粮食的地方,而在人体,这个“田”就是生产人体需要的各种养分的地方,是人体的能量之源。所以,胃在人体中的作用主要是容纳、消化食物,使之转化为人体可以吸收利用的营养物质。受纳,是接受和容纳的意思。受纳于胃的水谷,在胃的不断蠕动及胃中阳气的蒸化下,使水谷变成食糜,有利于进一步消化吸收,这个过程中医称之为腐熟。胃的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必须与脾的运化功能相配合,缺少了脾胃的正常运转,饮食的消化和吸收功能则不能正常进行,人体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也就没有了物质来源。脾胃在人体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所以中医称脾胃为“后天之本”。   (2)主通降,以降为和。胃在完成受纳和腐熟水谷之后,还要将初步消化的食物传递到小肠,在那里完成对食物精华物质的吸收。所以,胃还必须具备向下传递食物的功能——主通降。精华被吸收后,剩下的下移大肠,形成大便,排出体外。通降是胃生理功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医称胃“以降为和”。如果胃失和降,饮食滞留于胃,就会出现胃脘胀痛、不欲饮食等症;如果胃气上逆,则发生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症。另外,胃气不降还会影响脾的升清作用。   (3)早餐宜吃温热的食物养胃。“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在五行中属土。要让土地化生万物,就一定要有适宜的温度。现在很多人喜欢在清晨醒来后饮凉白开以求通便,或喝蔬菜汁,说这样能直接摄取蔬菜里的营养并清理废物,有的还喝碳酸饮料。人体气血得热则行,遇寒则凝,晨起时吃喝冷的食物,必定使体内各个系统更加挛缩、血液流通更加不顺。因此早上第一口食物,应该是温热的食物。辰时气血流注于胃经。营养丰富的早餐给胃提供了丰富的原料,胃就可以在“上班”的时候有活可干。《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该如何养胃呢?那就是按时吃好早餐。经过整整一个晚上,睡醒后吃饭胃会尽全力消化。中医认为,胃经是多气多血的经脉,它对我们一天之中营养的来源、体力、精力的供输十分重要。有了充沛的活力,才能应付一整天的工作。   早餐怎么吃才好呢?除了掌握正确的时间,早餐的内容也要有新意。具体来说,早餐宜食五谷类主食,不宜荤腥。一般来说,起床后活动30分钟再吃早餐最为适宜,早餐应该享用热稀饭、热燕麦粥、热豆花、热豆浆和芝麻糊等,再配着少量蔬菜、面包、水果等。辰时是人体阳气旺盛的时候,此时吃饭最易消化,再多热量也能吸收,吃得再多也不会肥胖。因此,有些人为了减肥不吃早饭的做法是错误的。幼儿园一般是在早晨8点吃早餐。可是很多学生却常不吃早餐就上学,这值得家长们重视。此外,一些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也很少吃早餐,或早餐质量不好,久而久之,这些人精神不振、气色很差。很多人将之归罪于前一天晚上睡眠差,其实与当天不吃早餐也有很大关系。对女性来说,不吃早餐会导致胃经气血不足,进而导致皮肤干燥、起皱和贫血,加速衰老。因此,无论是上班族,还是为人父母的家长,每天早起一刻钟,给自己和孩子准备一顿优质的早餐,应是每天的“必修”功课。早饭一定要吃,其重要性可用“早饭如春雨之于禾苗”来概括。人们常说“春雨贵如油”,说它金贵是因为它很重要。对于南方来说,春季正是越冬作物如冬小麦开始返青并到乳熟期,需要很多的水;对于北方来说,玉米、谷物等从播种到成苗,也要有充足的水,因而春天雨水尤显重要。春雨还有一特点——春雨绵绵。“绵绵”说的是春雨细润、悠长,对大地有慢慢滋润的作用。早晨相当于一天中的春天,吃早饭也应该像春雨般绵绵,这样对人脾胃的滋养功能最好。   (4)胃有腐熟的功能。胃作为一个空腔脏器,是饮食磨碎和初步消化的地方,而要磨碎和消化食物,首先要使食物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停留一定的时间,胃就是食物停留等待进一步加工的第一个场所。食物停留于胃,经过胃的蠕动和胃液的消化,得到初步加工,原先的大颗粒食物转化为小颗粒食物,这些小颗粒食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顺利通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而大分子物质只能通过粪便排出。如果向胃肠“绵绵”输送的营养物资都是液体或糊状的细小颗粒,不就能很快消化、吸收了吗?所以,吃饭要细嚼慢咽。其实,细嚼慢咽的吃饭方式比食物本身更养胃。进食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我们的胃承受着很重要的任务,所以我们要善待自己的胃、珍惜自己的胃。   有人问:我在天热时总喜欢吃冰的或喝冷饮,我想问一下,这些食物对胃的功能有什么影响?答:中医认为“寒则凝”,虽然在大热天喝冰水很痛快,但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天气热时气血运行快,有利于新陈代谢;如果我们此时喝冰水就会造成气血凝聚,影响体内气血循行。生活中一些女性有痛经的困扰,如果在行经前吃太多冰的东西,就有可能会使痛经反复发作。痛经即是气血凝滞导致。寒气造成气血凝聚,凝聚后气血不通,不通就会痛。因此有痛经的女性,在月经前应忌食冰凉的食物和饮料。也许有人认为,天气热喝冰冷的东西才会解渴。其实,身体会觉得热,是因为体内储存了较多的热,无法散发出来,才使人感觉热、口渴,此时如果我们喝下温热的水,则有助于排汗、散热,这才是有效的散热解渴方法。   (5)女人要在35岁之前养好胃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从此可知,女子到了35岁,足阳明胃经气血衰退,面焦发堕,颜面不荣,而男子在40岁左右,肾气衰,发堕齿槁,青春不再。很多年轻人都有过长痤疮的体验,这些“顽固分子”通常都长在额头和脸上,这给爱美的年轻人带来诸多苦恼。   为什么痤疮偏爱往脸上跑呢?其实是你的胃经出现了问题。脸部和前额都是足阳明胃经的循经部位。如果胃经不畅,最明显的表现是面黄、易生痤疮,口唇不红润、显现苍白色,而且精力不足,甚至头发枯槁。我们知道,脾胃开窍于口。口唇苍白往往代表肠胃消化系统不好。女性就诊时一般不要化太浓的妆,这样才能看得到“英雄本色”。此外,有人脖子皮肤松皱,其实这些都是胃经气血亏虚造成的。   为什么女人一定在35岁以前养好胃经呢?女人一旦过了35岁,就会变老,皮肤也不再像青少年的时候那么滋润了,因为胃经恰恰循经面部。一旦前额痛,包括眉棱骨疼,都是胃经的问题。而女人在35岁后,胃经功能就会出现衰退,人的容颜自然变老,这个时期是女性一生的转折点。女人只有在年轻时保养好自己的阳明经,才能防止早衰。那么,女人如何保养自己的胃经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常敲胃经。怎么样敲胃经呢?你可以循经开始,从锁骨下,顺两乳,过腹部,到两下肢正面,一直敲到脚踝。敲打胃经时要稍用力,一定要敲到小腿胫骨外侧到第二个足趾间的连线。从足三里穴开始,有痛感的地方就是穴位,要重点敲;足背最高的地方也要敲。当然,如果在敲胃经的同时,兼带敲肺经、大肠经,那么找回青春的感觉就不会太难了。   这是一个让人心浮气躁的时代,女人心里容易产生“沙子”;心里若有了“沙子”,有本事的女人可以把“沙子”养成“珍珠”。如何养呢?关键就在于敲胃经。有人问:我是一个爱长痤疮的女生,每次痤疮侵犯脸上时,便秘也来凑热闹,难道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吗?答:据临床观察,大多数痤疮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便秘以及排便不爽等症状。经常长痤疮的人,说明其体内毒素太多了。毒素一旦被机体重新吸收后外发于肌肤,蒸熏面部就会发生痤疮。人体内的毒素还会阻碍人体气机,影响气血运行,导致内分泌失调,致使痤疮更加严重。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医院请医生诊治、起居有常、食饮有节之外,还可以辅助调理阳明经,阳明经包括手阳明大肠经(重点穴位合谷)、足阳明胃经(重点穴位天枢、梁丘、足三里等)。调理方法可以是拍打、敲打、捶打、循按等。下肢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如果不方便用手调理,我给大家介绍一些小窍门。大家可能会发现,穿高跟鞋的女士在累了的时候会无意识地勾起脚尖,大家可以试一下这个动作,如果站着,就稍息前伸一只脚,然后勾脚尖。如果坐着,可以勾起两只脚。坚持一会儿就会感到足三里往下有发热感,这时可以放下休息。其实这个方法可以有效刺激足三里区,我们可以把这一无意识的动作变成一种有意识的锻炼,武术桩法中就有这一练法。对于不敢自己针刺,又怕艾灸烟熏,又要避免因拍打穴位让别人担心下肢有病,可以经常采用这种方法刺激胃经上的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如果脚尖勾起外摆,可以刺激胆经的阳陵泉。如果可以脱掉鞋子,则可以用一只脚跟放在另一只脚的脚背上,用自身肢体的重量按压脚上肝经的太冲、行间及胃经的冲阳、陷谷、内庭等穴位。 晚上躺在床上按摩胃经的方法:做一个“4”字腿的姿势,用屈腿的外踝循按另一条腿的胃经腧穴。脾胃为后天之本。胃经上的穴位尤其是下肢腧穴,是针灸医生经常选用的。在这里为您介绍一些小方法,以调理胃经改善所谓的“髌骨软化症”——膝盖痛。   有一些老人总觉得膝盖发软,走路、站立时好像要不由自主地跪下去,平路时没有感觉,下楼梯或久坐站起来时就会有痛感,这有可能是患了现代医学所讲的“髌骨软化症”。髌骨,就是我们常说的膝盖骨,位于股四头肌腱内,髌骨软化症就是髌骨的软骨损伤引起的退行性变化。患髌骨软化症的人,开始活动时仅为酸痛,活动后觉得舒服。如果活动量加大或时间稍长,疼痛会明显加重,休息后缓解。有的病人在膝关节伸屈时可听到咯吱声,用手指按压髌骨四周即可感到疼痛。疼痛特点是站直了膝盖不痛,完全蹲下去膝盖也不痛,只有在半蹲位时髌骨所承受的压力最大,此时膝盖最痛,所以常常是上下楼梯时膝盖最不舒服。髌骨软化症的防治重点在于改善膝部血液循环,尤其是髌骨的血液供应。加强股四头肌的功能锻炼,从中医经络理论讲就是加强大腿部足阳明胃经的锻炼,且可很好地防治髌骨软化。笔者在门诊碰到膝盖痛的患者,除针药并用之外,还指导患者练习一些特殊的静态姿势以保证治疗效果,从而缩短疗程,以降低患者的治疗费用。笔者个人经验,针刺治痛可以做到当时显效,但碰上老年患者或者症状较重的患者针刺效果不能持久,只能维持2~3天的时间。但经静功姿势锻炼一段时间后,就会得到反馈——这个方法很有效,现在膝盖不疼了,有的还说胃口也改善了。其实要归功于患者自己对胃经的有效调理。   下面介绍几种练习方法。(1)在某些需要正襟危坐的场合,如果座椅是硬座最好,坐在座椅前1/3处,使大腿后面不要受到椅子边缘的压迫,仅用坐骨着力、会阴区不受压迫,有利于气血运行。两手扣于膝盖上,中指放在髌韧带上,食指轻点内膝眼,无名指轻点外膝眼(即犊穴),掌心劳宫穴贴在髌骨上方的鹤顶穴,小指置于膝关节外侧胆经所过位置,拇指置于内侧脾经所过位置。调整上身保持中正,如同垂直立在椅子上的一把鸡毛掸子,留意于手掌与膝关节的接触部位,手掌可以感到膝关节内温暖舒适。您也可以同时配合勾脚尖或外勾脚尖以锻炼足三里、阳陵泉的方法。时间随意,以感到舒适为度,见好就收,不可过度练习。(2)坐姿同上,仅手掌位置不同。双手掌心向下,用掌心的热度温熨大腿前外侧足阳明胃经的伏兔穴、阴市穴、梁丘穴区,每穴温熨的时间根据舒适度自由选择。(3)坐于沙发或办公椅上,两腿并拢(或分开)伸直,足跟用力蹬,足尖用力勾,使腿部足阳明胃经一线肌肉绷紧,坚持片刻,会感到腿部肌肉发热,有时会颤抖,稍坚持一会儿,慢慢放松。练习过程中如果口中唾液增多,要分次咽下,用意送入小腹。练习时意念最好专注于腿部。(4)临睡前,坐于床上,两腿并拢伸直、蹬脚跟、勾脚尖,两目注视两大脚趾,尽可能不眨眼。两手扣于膝盖,同方法(1)。如果伸直腿后上身不能保持垂直中正者,可以把臀部垫高,或者坐在沙发边上,把脚放在地上练习。(5)仰卧平躺姿势,屈膝或伸直腿,仍然为蹬足跟、勾脚尖姿势。还可以配合两手托天理三焦姿势或者环抱姿势练习。有些人一伸懒腰蹬腿就会腿肚抽筋,您可采用蹬足跟、勾脚尖的方法蹬腿伸懒腰,则可以避免腿肚抽筋的情况。   (6)足三里是胃经最得力的干将。在胃经的穴位中,为什么把足三里单独提出来呢?这主要在于足三里的成绩在各穴中最为突出。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约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中医五行学认为,脾胃属土,胃经上的足三里是土经中的土穴,具有健脾和胃的功效。据说日本有一个长寿家族,这个家族的家庭成员透露了他们的保健秘法:常灸胃经足三里穴;该家族成员凡年届三十者必奉行此法,年寿皆能逾百而无病。《黄帝内经》中指出,灸足三里能增进食欲、促进机体生长。《针灸大成》中也提出艾灸足三里和绝骨可以预防中风……。民间也有“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一说,为什么灸足三里与吃老母鸡有同等功用呢?中医认为,鸡肉能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可用于治疗阳痿、遗精、少精、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或产后体虚、头晕、少乳及闭经、月经量少等。老母鸡的补益作用更高,对于病久体虚的人颇为适宜。人们在不断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足三里具有和鸡肉类似的作用,是人体的保健要穴,同样具有补肾益精、补益脾胃、补血养阴的作用。故有“常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一说。   作为胃经要穴的足三里,被中医养生专家称为强壮要穴。如果经常艾灸此处,可有效增强抗病能力,提高健康水平,保持旺盛精力。民间还有一句谚语“若要安,三里常不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如果想要身体安康,就要使足三里常常保持湿润的状态。怎样保持这种“不干”的状态呢?就是采用瘢痕灸的方法,即将艾炷直接置于穴位上点燃施灸,灼伤皮肤后,使之起疱流水保持湿润,甚至化脓,最后常留有瘢痕,以形成对穴位的持久刺激。因留有瘢痕,为避免影响美观可以采用艾条悬灸的方法,灸时用艾条对准穴位,调好距离施灸,待穴位皮肤出现红晕即可,艾灸时宜选在辰时。如果平时上班没有时间,或有时间但怕艾灸的烟气,可以用前面介绍的刺激阳明经的方法在开车、办公、临睡以及其他您认为方便的时间操作。   一些女性患者经常有乳房胀痛的困扰,对此症状的认识通常如下。①青春期乳房胀痛:一般在9~13岁发生,月经初潮后,胀痛会自行消失。这与激素水平有关。②经前期乳房胀痛:许多女性在月经来潮前有乳房胀满、发硬、压痛的现象;重者乳房受轻微震动或碰撞就会胀痛难受。这是由于经前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乳腺增生,乳房间组织水肿引起的。月经来潮后,上述变化可消失。③性生活后乳房胀痛:这与性生活时乳房生理变化有关。性欲淡漠或者性生活不和谐者,因达不到性满足,乳房的充血、胀大就不容易消退,或消退不完全,持续性充血会使乳房胀痛。④孕期乳房胀痛:一些妇女在怀孕40天左右的时候,由于胎盘、绒毛膜分泌大量雌激素、孕激素、催乳素,致使乳腺增大,从而产生乳房胀痛,重者可持续整个孕期,不需治疗。⑤产后乳房胀痛:产后3~7天常出现双乳胀满、硬结、疼痛。这主要是由于乳腺淋巴潴留、静脉充盈和间质水肿及乳腺导管不畅所致。⑥人工流产后乳房胀痛:妊娠突然中断时,体内激素水平骤然下降,使刚刚发育的乳房突然停止生长,造成乳腺块及乳房疼痛。对于长期不见缓解的胀痛,甚至越来越严重,触摸乳房可见凹凸不平、边缘不清、肿块活动度差,医院确诊,并及时治疗。   那么,乳房胀痛有什么解决办法吗?笔者下面介绍一些个人的临床经验供大家参考。根据经络理论,乳头属肝,乳房属胃。所以根据胀痛的部位,结合整体症状,开药方时选取适合的归经药物并合理配伍,服用后就可以消除症状。应用穴位针刺的方法常可立刻缓解或消除正在发作的“生理胀痛”现象。选择适合的穴位按摩梳理经络气血,可以有效消除不适症状,从而避免手法不便的尴尬以及手法不当的损伤。如乳房胀痛者,可以取胃经和肝经的穴位来治疗。在经络理论里有一些穴位其身份特殊,如郄穴,见下表。郄穴是经脉气血曲折深聚处的穴位分布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十二经脉各有一郄穴,阴、阳跷脉及阴、阳维脉在下肢部也各有一郄穴,合为十六郄穴经脉手太阴手阳明足阳明足太阴手少阴手太阳足太阳足少阴手厥阴手少阳足少阳足厥阴阴跷阳跷阴维阳维郄穴孔最温溜梁丘地机阴郄养老金门水泉郄门会宗外丘中都交信跗阳筑宾阳交主治常用来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及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   阴经郄穴多用于治疗血分病症,阳经郄穴多用于治疗气分病症,如急性疼痛、气形两伤等。当脏腑发生病变时,常在相应的郄穴产生疼痛、酸胀及反应物,临床常用作诊断疾病的参考,针刺该穴常可迅速缓解或消除症状根据疼痛部位,选择通过疼痛部位的经络上的身份特殊的穴位,就可不必再忍受不适。梁丘穴位于膝盖外上方,如果裤管较紧,针刺取穴不方便,点揉按压也可以。针刺取五输穴里的输穴“陷谷”或经穴“解溪”,也可很快消除乳房胀痛。针刺中都或太冲或行间均可迅速消除乳头痛痒症状。医院,自己又不会针刺者,按压胃经要穴梁丘、足三里、丰隆、陷谷、内庭等穴,手指没有力量者可用“4”字腿法。方便时,可用外踝按揉梳理对侧腿部的胃经腧穴。用手指或掌根按揉小腿内侧的肝经络穴之蠡沟和郄穴之中都也能及时减轻肝经病痛。有眼袋的人也一样,眼袋是遗传或肌肉比较松弛造成的,根据经络理论,足阳明胃经入下眼睑(参见“足阳明胃经知识简表”中“足阳明经筋”一栏)。所以还要加强对多气多血阳明经的调理,想美容,不想面色憔悴者,应好好保养阳明经,以推迟“阳明脉衰,面始焦”的发生。有人问:我最近常感胃胀、恶心、呕吐,没胃口,请问按摩什么穴位较好?答:医院做一个检查,及时请大夫治疗。如果检查后没有大问题,自己又不愿意用药,又怕针刺,又嫌耳穴贴敷有碍形象,可以自己按揉足三里、丰隆、太冲等穴,如果自己找穴不准,请大夫指导一下,还可以请家人帮助提捏按揉背腰部的膀胱经腧穴。如果自己调理效果不理想,医院请大夫诊治。利用中医经络理论的非药物调理方法有很多,如按摩、导引、六字诀等。









































白癜风治疗那家医院好
白癜风要怎么治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