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寒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近日许多地区急剧降温,部分地区还伴随有大风大雪,整个大地一下进入“速冻模式”,危险的时候即将来临,中老年朋友可千万要小心了。
这股寒潮将自北向南横扫我国大部,带来“速冻式”降温和混合式雨雪,这将是今冬来影响我国的最强寒潮过程。要及时增减衣服,尤其要做到对头部和后背的保暖工作,这些部位非常容易受寒。
暖身指南?教你从头暖到脚!
一、头部
不注意头部保暖,容易引发鼻炎、头痛、牙痛、三叉神经痛等疾病,严重会诱发脑血管疾病。
01
暖头小贴士1.搓头
十指大面积抓梳整个头部,顺逆时针各36次,可以疏通头部经络,气血畅通,增强头部御寒功能;
2.梳头
每天清晨梳头百余次,使头皮发热,有利于头部经络气血通畅;
二、鼻子
鼻黏膜接触冷空气后,黏液分泌减少,毛细血管变脆,导致病菌进入肺内,增加呼吸道感染的几率。
02
暖鼻小贴士1.温水冲洗鼻腔
回家后用温水冲洗鼻腔,能将灰尘等污染物冲洗出去,还能软化并冲洗出鼻腔中形成的黏性分泌物;
2.按摩鼻翼
早晨和睡前,双手拇指外侧沿鼻梁、鼻翼两侧上下按摩30次左右促进气血流通;
三、耳朵
冬季经常按摩双耳,不但能预防冻疮,还有助于肾脏的保健和气血的顺畅。
03
暖耳小贴士1.拉耳垂
用两手拇指、食指揉搓耳垂至发热,然后向下拉耳垂15次~20次;
2.提耳尖
双手捏住双耳上部耳轮,适度提拉耳尖,提拉时大拇指和食指顺便按揉耳尖,微微发热为止;
四、背部
背宜常暖,如果忽视背部保暖,容易受风寒之邪入侵,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04
暖背小贴士1.晒太阳
加穿一件棉毛背心,可在中午光照强烈时出门散步,接触阳光;
2.按摩捶背
沿脊柱两侧进行,自上而下轻拍轻叩。捶背的速度以每分钟60下~80下为宜,每天1次~2次,每次捶20分钟即可;
五、双手
天冷皮脂腺的分泌减少,手脚的热量和油脂挥发很快且容易干燥,故会出现皲裂、流血等症状。
05
暖手小贴士1.按摩穴位
按摩阳池穴能使阳气充足,让手暖起来。阳池的位置在腕背横纹中,当指伸肌腱的尺侧缘凹陷中;
2.注重食疗
喝大枣生姜汤,用大枣10个、生姜5片、红糖适量,煎汤代茶饮,每天1次,坚持服用;
六、膝部
膝关节脂肪含量少,且冬天膝关节周围供血减少,保护和调节功能下降,易诱发膝关节疼痛。
06
暖膝小贴士1.热敷
晚上可以对膝关节进行热敷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膝部不适,缓解膝部疼痛和肌肉痉挛,减轻肿胀;
2.重点保护
冬天外出锻炼时可戴上护膝,并注意运动不可过量。晚上睡觉被子要盖住膝部或风湿部位;
七、双脚
肾和脾胃的经脉都起源于脚,但双脚距离心脏最远,血液流经“路程”最长,血液供应往往不足。
07
暖脚小贴士1.足部按摩
每天用双脚掌对搓,或用右手搓左脚心,左手搓右脚心,坚持按摩可增强体质,提高御寒能力;
2.热水泡脚
每晚泡脚20分钟,同时按摩脚掌的涌泉穴,起到调理脏腑、疏通经络的作用。
除此之外,寒潮天气影响期间大家还需注意:
1、注意室内用电用火安全,防一氧化碳中毒;
2、气温骤降,年长者要注意心脑血管疾病的监测和护理;
3、高海拔山区道路可能结冰,请注意交通安全;
4、做好保暖防风措施。
寒冷天气?如何保健养生?
冬季穿衣原则:外厚内薄
秋冬时节穿衣服应该遵循“外厚、内薄、多层”的原则。
“外厚”是指最外面的外套最好穿保暖较好、防风性强的衣服,御寒效果好。“内薄”,是指穿在外套里面的衣服最好薄厚适中,能不热不冷。“多层”是指可以在外套里面多穿几层,比如毛衣、衬衫、短袖等多层重叠,冷的时候多穿一件,热的时候脱掉一件,避免冷热两种伤风。
防病:保护呼吸道
感冒、喉咙干痛、咳嗽、支气管哮喘……秋冬交替时节,正是这些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
锻炼:登山、远足从中医养生角度来说,人们的起居安排应该遵循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秋冬交替之时,就应该适当的收和藏。逐渐开始入冬,人们在锻炼时,运动量不宜太大,不宜剧烈。此外还可以逐步进行一些耐寒锻炼。
饮食:润燥养肺清淡食物为主
眼下,不少人都容易有口干、唇焦、干咳等症状,中医养生讲究“秋冬养阴”,指出饮食应该注意润燥养肺。从营养的角度来说,秋冬交替之季,饮食应该注意清淡易消化,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滋补:先调好脾胃再进补
立冬之后,不少饭馆开始推出冬季养生滋补汤水、菜品,一些人也开始有针对性地进补。通过适当进补,把营养转化为能量储存于体内,对那些体弱多病患者,营养不良的老人、孩子是不错的选择。但是,秋冬进补,应该先调脾胃再进补。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