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一种米养百种人。退休后,每个人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都是不一样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科技的进步,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
有的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大胆去尝试以前没接触过的新事物。
有些人觉得自己生命所剩不多了,要尽情的去享受,珍惜人生中最后一段黄金岁月。
有的人,忙于家庭事务,带娃、送娃上学,每天也是忙得不亦乐乎。
有的人,不愁吃喝,每天过得悠哉悠哉,不是出门遛弯,就是跳舞,生活过得一样轻松自在。
尤其是过了66岁以后的人,希望子孙环绕膝下,希望晚年生活能更幸福,希望身体保持在健康的状态,不为子女增加负担,更希望晚年生活能更有质量。
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希望寿命变得更长,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显示,截止到年,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将达到78.岁。其实归根结底,真正高级的活法,一定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戒掉不良的习惯,这样的生活方式,才能够积累福气。
决定寿命长短的,是衰老和疾病吗?虽然多项研究表明人的自然寿命可以很长,但因为种种原因,大多数人都活不到那个岁数。“健康与长寿,取决于你的生活习惯,60%的因素都在其中!”年轻的时候,会有一些不好的习惯,以前并不在意,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会越来越差,所以,为了活的更久,一些好的习惯是必须要坚持下来的!
一个人长寿还是不长寿,年龄只是其中的一个参考指标除了年龄以外,我认为以下几点同样至关重要。
1、年龄大了,免疫力依然很好
对于老年人来说,免疫力至关重要,没有好的免疫力,老年人就会被各种疾病盯上,像感染性疾病、癌症等等。
新冠流行三年,对于老年人的威胁无疑是最大的,主要原因就是老年人的免疫力更差。
还有很多老年人,可能得了小感冒就去世了,原因也是免疫力差,有些小问题可能迅速发展为大问题。
2、无病无灾才称得上是长寿
同样是两个80岁的老人,其中一个无病无灾,身体硬朗的很,另外一个虽然也是80岁,但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各种疾病缠身,今年还因为中风落了一个半身不遂,试问,哪个老人才能称得上长寿?显然是第一位。
无病无灾的老人,不仅意味着更长寿,也意味着生活质量更高。
、无论什么年龄,生活能够自理才称得上是长寿
很多老人到了六十七岁,生活自理已经有难度了,到了八十岁,生活已经完全无法自理了,这样的老人,不能称为长寿。
久病床前无孝子,由于父母饱受疾病的困扰,子女照顾久了反倒觉得死亡对于父母来说是一种最好的解脱。
癌症、中风、老年痴呆、骨折等等,一系列疾病和意外都可能导致老年人瘫痪在床,以致他们无法照顾自己,必须依赖家人。
4、年龄大了,消化收功能依然很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多老年人饱受消化道疾病的困扰,比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老年性便秘、消化性溃疡、胃癌、大肠癌等等。
消化吸收功能不好,直接会导致老年人营养不良,营养是决定免疫力的重要因素,营养不良会直接导致免疫力的下降。
长期静养和天天锻炼的人,谁更长寿?调查名老人,得出答案“上了年纪的人要通过运动增强体质”、“上了年纪的人身体不好,更需要静养”,这两种说法乍一看都有道理,到底该相信哪个呢?
实际上,静养和运动两个说法并不矛盾,静养更多是指修身养性,养脾气、性格,运动则是锻炼血管、心肺功能以及肌肉。
运动和静养不能完全割裂开,在生活中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养生。很多长寿的专家都推荐动静结合,在上了年纪之后可以适当减少运动的强度,但是依旧需要运动。
《JAMA肿瘤学》杂志上曾发表过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对英国生物样本库内名平均年龄为62岁的成年人数据进行了分析,同时对受试者每日的运动量进行了收集,分析每日短暂间歇性运动与ai症发生之间的关系,平均进行了6.7年的随访,期间有例新发ai症病例。
通过分析发现,每天进行4~5分钟的间歇性运动,就与癌症总体风险下降20%相关、与运动相关的癌症风险会降低2%。
通过研究不难看出,运动对于健康而言很有好处。但日常也不能盲目进行大量运动,在运动的同时也要注意静养,静养更多是指良好的状态、心态,让自己放松、忘却烦恼和压力,对于身心健康有很大好处。
老年人安全运动有讲究,该如何把握锻炼的“度”?常言道:“养心在静,养身在动。”老年人机体的结构和功能仍然存在着提高和改善的可能性,合理的体育锻炼,使机体承受一定运动负荷,可加强骨骼与肌肉代谢,防止肌肉萎缩,增强肌力;同时能增加骨骼和肌肉的弹性与韧性,延缓活动功能退化。
注意!老年人运动要把握”度“
老年人安全运动有讲究,该如何把握锻炼的“度”?
01、运动项目要“因人而异”首先,老年人在选择运动种类时,应“因人而异”。
尽可能考虑个人身体素质、兴趣爱好、锻炼目标等因素,选择的运动项目对速度和力量的要求不宜太高,对机体内部所引起的变化不应太剧烈。
可选择散步、慢跑、有氧体操、交谊舞、骑自行车、游泳等耐力项目,也可选用我国传统养生方法,如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等进行锻炼。
02、运动强度要“循序渐进”其次,老年人在锻炼身体时应“循序渐进”,运动并非时间越长越好、量越大越好。
有的老年人不服老,跟年轻人比高低,这是极为有害的。无数事实证明,片面强调运动时间和运动量,对身体十分有害,这是运动中的误区。
老年人的个体差异很大,相同的运动对于不同的人,其运动量亦有所不同;而对同一个人,亦因不同的时间而有所差异。
总的来说,推荐老年人选择中低强度而持续时间较长的锻炼方式。
0、运动频率要“量力而行”一般要求,锻炼时运动强度达到靶心率(次/分-年龄),持续20-0分钟以上;频率为每周-4次,或隔日1次即可。
研究证实,对提高最大吸氧量而言,每周训练次与每周训练5次的效果相同,但每周锻炼次数少于2次,常不能有效改善心肺机能。
运动是保持健康的积极有效手段。老年人运动应切记:运动项目要“因人而异”,运动强度要“循序渐进”,运动频率要“量力而行”。
人老了,运动要避免4个误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重视运动对身体健康的益处。然而,由于年龄、体质、疾病等因素的差异,老年人在进行运动时容易陷入一些误区。
误区一:运动强度越大越好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下降。如果盲目追求高强度运动,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还可能对身体造成损伤。
因此,在选择运动项目时,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瑜伽等低强度运动,既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又不会对身体造成过大负担。
误区二:忽视热身和拉伸
热身可以提高身体温度、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放松,减少运动损伤的风险;拉伸可以放松肌肉、缓解肌肉紧张,预防运动后的肌肉酸痛和僵硬。
然而,许多老年人在进行运动时往往忽视热身和拉伸的重要性。他们可能会直接开始运动,或者只做简单的热身和拉伸动作。这样做不仅容易引发运动损伤,还可能影响运动效果。
因此,在进行运动前,应充分做好热身和拉伸。热身可以采用慢跑、快走、原地踏步等方式,持续5-10分钟;拉伸则应根据运动项目和身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拉伸动作,每个动作持续15-0秒。
误区三:忽视运动后的休息和恢复
适当的休息可以帮助身体恢复体力、缓解疲劳;合理的饮食和营养补充可以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支持。
许多人在运动后往往忽视休息和恢复的重要性。他们可能会继续忙碌于日常生活或工作,导致身体无法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这样做不仅会影响运动效果,还可能引发身体疲劳和损伤。
因此,在进行运动后,可以选择适当的休息方式,如散步、听音乐、阅读等;同时,注意饮食和营养补充,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和营养支持
人到中年,器官功能和身体表现大不如从前,一定要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