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武警报》报道(胡丰斌、杨勇)初识王磊,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圆圆的脸庞,敦实的体型,挺拔的鼻梁上架着一副眼睛,透露出睿智的光芒,嘴角总是上扬着,和善地对每个人微笑。和患者交流时和颜悦色,诊断病情时一丝不苟,叮嘱用药时不厌其烦,平凡无奇的外表下有着一颗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有着一腔爱兵为民的军人热血。从患者信赖的眼神中、从挂满墙壁的七十多面锦旗和一沓沓来自四面八方的感谢信中可以得知,这是一个不简单不平凡的好医生。可王磊却总是连连摆手说:“我只是一个很平凡的人,概括起来讲就是六个字一一中医军人、军医。”

杏林一脉传千古,中医中药贯古今。王磊出在一个中医世家,真正引导王磊走上中医之道的,是他的爷爷王明。

王磊一家祖籍山东,祖祖辈辈身上有着齐鲁人特有的豪爽和洒脱。年,爷爷王明响应国家号召,带着一家老小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边疆各族群众卫生支教,这一年他刚满30岁。来到新疆后,王明任医院,主要负责风湿和胃肠疾病治疗,直到年去世,一扎根就是近半个世纪。祖传中医、精湛技艺为王明赢得了“全国百名老中医”的荣誉,更为边疆各族许多群众解除了病患、带来了健康。一谈起爷爷王明,王磊眼睛内充满了崇敬和敬畏。

父亲年轻时参军入伍,年幼的小王磊是爷爷一手带大的。还是两三岁的幼儿时代,中医对于懵懵懂懂的小王磊来说简直就是梦幻世界,因为在爷爷的药材库里有数不清的好吃的。在那个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吃饱饭是最大的满足,零食小吃什么的,对很多孩子来说就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相比较绝大多数的同龄人,小王磊无疑是幸福的,一到进药材的时节,就是他大饱口福的好机会。偷偷地溜进药材室,摸一个大枣、抓一把枸杞、含一片山楂,美滋滋得甜到心里头。说到这一茬,王医生忍不住笑了,他说冥冥之中注定要和中医结缘,爷爷好几个孙子就我爱去偷药材吃。人好其物,物必亦好之。

到五六岁的时候,小王磊就开始背记《汤头歌诀》、识别中草药。这时候,在小王磊的眼中,中医远不如以前那样美好甜蜜了。看着窗外的小伙伴们自由自在地嬉戏打闹,自己却被反锁在屋子里背记不明所以的药方、穴位,好玩好动的孩子天性让小王磊不自觉地烦躁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爷爷王明想检验一下小王磊的学习效果,就让他跟在自己身边试着给病人号脉,但一连三次,小王磊都给号错了。爷爷不禁大怒,操起手边的戒尺,重重打在小王磊的手心上,呵斥说学习中医首要心静,心不净学不成。手心钻心地疼,小王磊眼睛里的泪水不住打转。又要向其他孩子那样正常上学,又要去背这些难懂的药方理论,他觉得很是委屈。

爷爷以精湛医术挽救了许多病人的生命,让小王磊对中医有了深刻的理解,而病人那无助绝望的眼神,则更激发了小王磊从医救世、治病救人的远大志向。年初冬深夜,新疆地区迎来入冬后的第一场大雪,刺骨寒风裹挟着雪花和冰渣子,胡乱地撞击着大地、山峦和房屋。家家户户紧闭大门,街市上一片寂静,只有北风乌啦啦地怪叫着。“砰砰砰”几个哈萨克族牧民敲开了王磊家的门,他们是募名求医来了。病人是一位哈萨克族老汉,患有长达30多年的胃病,最近病情突然加重,有半个多月粒米未进,已是骨瘦如柴、奄奄一息。医院看到这种情形,都拒绝接纳。眼瞅着陷入走投无路的绝境中,好人向老汉的儿女建议,送到老中医王明这瞧瞧,兴许还能出现奇迹。看到希望的儿女们不顾风雪交加,连夜叩开了王明家的大门。搁往常来说,治病开药并不是什么难事,可现在一大家子着实犯难了。原来前两天,爷爷王明因故回了山东老家。中医是门很高深的学,望闻问切把脉象,对症下药开药方,药材搭配量多少,煎熬火候有几分,都是很有讲究的,王明在家时,对每个环节要求都很严谨,现在他不在,其他人都拿不准,谁也不敢坐诊开方。无奈之下,几个哈萨克牧民只得背着病人走了。看着病人痛苦无助的眼神和风雪中孱弱模糊的身影,王磊幼小的心灵被深深触动了,一个强大的信念像一颗种子一样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壮大。从那时候起,小王磊就立志:一定要把中医学懂学好学精,做一个像爷爷一样的好医生,为病人治病。

从此,王磊开始跟着爷爷王明系统学习中医基础诊断技能和中医针灸、正骨推拿、火针、脉冲电针、梅花针、三角针等治疗方法,识别中草药、看诊、学诊、抄药方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此时的王磊沉浸在中医的博大精深中,一有闲暇时间就钻进爷爷的诊室内,体验着学中医带来的无尽乐趣。坐诊一分钟,积累十年功,学医之路自古以来都充满了艰辛和挑战。对于王磊来说,背记浩如烟海的理论知识并不是最痛苦的,令他最头疼最煎熬,而最后感悟最深收获最多的就是学习号脉和针灸。

中医认为人体共有包括洪脉、芤脉、弦脉、浮脉、细脉等在内的18种脉象,脉象之间的细小差异表明身体不同的疾患。刚开始接触号脉时,王磊总是把握不准脉象之间的差异,稍不留神,诊断结果就会出现很大的差错。三番五次的出错,让王磊产生了强烈的挫败感,他甚至怀疑起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适合走中医这条路。好几次小王磊独自一人托着腮帮蹲在墙角,愁眉不展,唉声叹气,他情绪上的巨大变化,都被爷爷看在眼里。

一天,爷爷王明给王磊拿来一根洗净切段的大葱,让他用号脉的手法紧握着。看到王磊一脸迷惑,爷爷笑着说:“号脉靠技术,也要靠感觉,手上的感觉怎么来,一是要长年累月磨练,二是要开动脑筋巧练。”说着王明就指着那根葱管说:“18种不同脉象就要练就18种不同的手感,如何把握住芤脉的脉象,就先从这根葱管练起。”听完爷爷的一番讲解,小王磊若有所思,从此葱管不离手,扣烂的葱管更是数不胜数。为找到弦脉的感觉,王磊找来一根二胡弦丝,在上面练习号脉。弦丝锋利而无情,一次次割破小王磊还很嫩的指尖。都说十指连心,破皮入肉的疼痛使得小王磊的手指不住地颤抖,委屈的泪水好几次忍不住夺眶而出。擦干手指上未干的血迹,王磊毫不犹豫地把手指又按到弦丝上。三个月下来,他手指上结出了一层厚厚的老茧,任凭怎么使劲,就是割不破。功夫不负有心人老茧虽厚了不少,但手上号脉的功力却是进步神速。一年多下来,王磊已经能准确分辨18种脉象。家里来的病人多,爷爷有时候忙不过来,王磊就帮病人号起了脉,一板一眼,有模有样。

在爷爷王明的诊室内,珍藏着一块珍贵的牌匾,上书四个烫金大字“西域神针”。这块匾额是原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宋汉良赠送的,对王明数十年扎根边疆、服务各族群众的医德医术表示嘉奖。平日里,王明总算用块红布把它盖上,从不轻易示人。长这么大,王磊只见过几次而已。爷爷的针灸技艺精湛,根据患者病症不同,在人中、百汇、足三里等周身穴位施以针灸,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神奇的针灸术激发了王磊旺盛的学习热情,可撵针的功力不是一两天就能练成的。要达到用75公分的长针轻松穿透张报纸的厚度,对与初学针灸的王磊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学医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无数的汗水泪水甚至血水才能成就你不凡的医术。”爷爷的教导始终萦绕在王磊耳畔。先用棉花团练习手感,在用报纸练习转速和力道,最后用自己的手臂作试验,找准穴位一次次扎下去,直到认为手法合格为止。3年的勤学苦练,王磊的针灸技艺小有成就,达到了入皮不痛、直达患处、准确入位的效果,这样的成绩在爷爷众多弟子中也不多见。

时光荏苒,很快到了王磊考大学的年纪。在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在三个志愿中,都选择了医学院校。天遂人愿,年,他顺利考进新疆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开始了五年系统学习中医理论的美好时光。快毕业时,参加工作,还是继续深造,是摆在王磊面前的难题。这时候,王磊作了一个令旁人吃惊的决定,年,他转学到新疆石河子医科大学,专攻西医理论系统学习。面对流言和不解,王磊总是莞尔一笑,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事实证明,王磊当时的选择是正确的中西医结合的疗法也使他能更好地服务患者,他的从医之路也因此越走越宽。

或许是受军人父亲的影响,或许是心中无法割舍的军人情节,打小王磊就有一个绿色的梦想一一参军入伍。考大学那年,他已经年满18周岁,为圆自己的军人梦,王磊的第志愿报考了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天不遂人愿,虽然文化成绩达了标,可在体检环节出了差错一一由于学习过于刻苦,王磊的眼睛很早就近视,身体条件已不符合军检要求。无奈之下,王磊服从调剂,来到地方院校,那时候的他以为今生成为一名共和国军人已经绝无可能,可奇迹还是发生了。年6月底,武警新疆总队来石河子医科大学招收军医,此时恰逢王磊大学毕业。尘封已久的军旅梦想顷刻间熊熊燃烧起来,他第一时间向部队递交了入伍志愿和个人简历。素质全面、条件优越的王磊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第一批组织谈话、第一批正式录取,月底与38名同批学员一同远赴渤海之滨的武警天津指挥学院,进行为期3个月的入伍培训,结业后被分配到驻伊犁的新弱总队五支队卫生队任军医。至比,王磊正式步入橄榄绿的方阵,成为警营里一名军医。

基层部队的卫生队大多以西药为主,对付感冒发烧、跌打损伤之类的常见疾病,几乎都是吃西药、打点滴。以中医见长的王磊并没有放弃自己的专长,针对基层官兵容易患上骨环节、韧带损伤等疾病,他结合多年中医治疗的经验,倾心研制出六种外敷膏药,对不同类别的跌打损伤治疗成效明显,无数基层官兵因此受益,无数成功的病例也坚定了王磊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广大官兵的信心和热情。

每周五晚,身在北京的王磊都会接到维族战士买买提江从新疆打来的电话。从年8月至今从未间断,每次买买提江都会汇报近期思想、工作情况,王磊则会关切地询问他的身体状况,反复叮嘱他训练中一定当心。原来,买买提江曾是一名驻疆武警战士,还是列兵那会儿,在米障碍训练中不慎从高板墙上摔落,双膝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重重砸在坚硬不平的沙石地上。当时整个人蜷缩成一团,瘫倒在地上,双膝异常肿大,巨大的疼痛让买买提江的脸扭曲变形,额头上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脸颊不断滴落。当时正在卫生室值班的王磊得知情况后,跨上医疗急救包,火速赶到训练场。初步检查得知,买买提江膝关节因受外力重创,严重脱臼错位,关节内大量积液。病情万分火急,顾不上把买买提江抬回治疗室,王磊跪在地上,当即用祖传中医正骨法,对买买提江受伤的膝关节进行按摩推拿,他认真把握着每个动作的力度和方向,他知道这时候决不能造成二次创伤,这是对伤者的负责、对战士的负责。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时间慢慢向前推移,细小的汗珠渗出王磊的鼻尖。经过近20分钟的治疗,买买提江的膝关节基本回位,疼痛感也大大緩解了。医院拍片检查,与王磊初步诊断结果不谋而合。可在后续治疗上,王磊中医特色的疗法发挥出意想不到的功效。医院住院治疗一个多月后,买买提江的病情不见好转,连床都下不了,更别提正常走路了。想起以往训练场上的生龙活虎,在看到现在长期卧床什么也干不了,买买提江一天比一天沮丧。健健康康的儿子成了“半残废”,买买提江的父母也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整天以泪洗面。“不能让战士失去健康的体魄、失去对生活的信心”,王磊暗下决心,一定要治好买买提江的膝伤。他坚信,传统中医在治疗跌打损伤方面有着西医无法比拟的优势。在认真研究后,王磊针对买买提江的病情制定了一套详细的治疗方案,在患处外敷祖传密制膏药,辅以定期针灸理疗。一个多月后,意想不到的情况出现了,买买提江膝关节不但消了肿,严重受损的韧带和软组织也恢复正常,经过后续治疗,买买提江完全康复,高高兴兴地走上了执勤哨位,他的父母专程赶到部队感谢,他们紧紧拉住王磊的手,久久不愿松开,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王磊总是真诚而谦虚地说:“这是一个军医应该做的。”后来,王磊每个月都会打电话询问买买提江的恢复情况,每到阴雨天气都会给他寄去缓解疼痛的中草药。收到药的买买提江欣喜万分,每次打电话给王磊都有说不尽的掏心话。后来,买买提江因完成任务出色,转了士官,立了功,成了中队的班长骨干,他总是说:“我的一点一滴的进步,都与王医生的关心帮助密不可分。”

在王磊诊室的墙上,挂满了70多面鲜红的锦旗,从地方到部队,从机关到基层,从个人到单位,赠送者各式各样,但感谢崇敬之意却一样的真挚热烈。王磊从医十数载,取得成就不胜枚举,可他却坦言,患者的肯定是对医生最高的褒奖。

年年初,因工作成绩突出,王磊从基层支队卫生队调入总队门诊部。惦记基层战友的他,每逢周六周日不值班,总会跨上那辆老旧的自行车,穿梭在乌鲁木齐支队各基层中队和执勤哨位上,给一线官兵看病送药,风雨无阻,这一坚持就是5年。年深冬,新疆地区下了两天两夜的暴风雪,寒风凌厉,滴水成冰,气象预报说气温低至近零下40度。门诊部接到一线中队的反映:由于严寒,很多官兵出现了冻伤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勤任务的完成。让中队官兵意想不到的是,上午十点多汇报了问题,晚上十一点多王磊就带着药,鼻青脸肿地出现在中队门口。原来,一下班王磊就收拾好药品,匆匆骑车往中队赶,由于路面结冰湿滑,不慎摔倒水渠里,脚扭了,身上多处擦伤,头也磕破了鲜血直流。在跌倒的那一刹那,他本能地抱紧医疗包,护好包内的药品。强忍着疼痛,王磊挣扎着站起来,推着自行车,顶着暴风雪,在暴风雪里吃力地前行。往常半个小时的路程,竟艰难地走了近两个小时。看到王医生为了基层官兵摔成这样,中队长和很多战士心疼得眼泪直掉。王磊却顾不上去安慰他们,急忙从包里拿出防冻霜、冻疮膏分发给战士,他笑着说:“这点伤比起你们顶风冒雪的站岗执勤算不了什么,我早点来你们也就能少遭点儿罪,很值!”

王磊常说:“基层官兵担负任务重、训练苦,他们特别辛苦、特别不容易,尽自己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解除身体上的疾患,和官兵们们做朋友,引导他们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给别人带来阳光,也会给自己带来温暖。”多年来,乐观、可亲的王医生结识了一大群战士朋友,大家伙都亲切地称他为“王大哥”。年,王磊调入武警总部机关门诊部任中医骨伤科主治医师。临走那天,来自基层各单位的近多名战士,自发在乌鲁木齐火车站集合,他家都为了同一个目的:送送他们的王大哥。有的战士用不多的津贴买了一支钢笔,有的战士用积蓄买了个电动的刮胡刀,虽不是贵重的东西,却饱含着战士们对王医生的信任信赖。火车的汽笛声呜咽着,夹杂着战士们的抽泣声,他们真的舍不得王医生离开。怀里紧紧抱着战士们送的钢笔、书籍等,坐在列车里的王磊泪流满面,他被战士的真诚热情深深打动,也为自己在这块热土的奉献付出自豪骄傲。来北京好几年了,王磊没有换手机号,一直用着新疆的原号码,尽管每个月多出好几百的花费。他说他舍不得换,因为电话那头有着一大群与他心连心的战士兄弟。

唐代医学家著有《大医精诚》一书千古流芳,书中云:“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向,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王磊时常说,军医的身份很特殊,穿着白大褂代表着医生的形象,救死扶伤是天职;装着军长象征的军人的职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永不变更的宗旨。为病人祛病造福,为部队立功树碑,是永不停歇的使命追求。

年春节刚过,北京的大街小巷内还飘散着未尽的年味儿。节后上班的一大早,王磊在办公室内迎来了刘跃先老夫妻俩。这对老夫妻曾是王磊的病人,康复后成了王磊的好朋友,每年春节时节都会提着家乡的土特产来拜访他,王磊怎么推辞,都拗不过这对热心的老夫妻。老刘是大连铁路局的退休干部,长期一线劳作,他患上了中央型重度腰椎间盘突出,十多年来行动不便,痛苦不堪。后经人介绍,不抱希望的老刘抱着死马当作活马医的心态,于年初来到北京,一路打听摸到王磊这儿。针对老刘的病,王磊利用祖传脉神针和手法正骨复位疗法,辅以外敷自制膏药,40多天的治疗下来,老刘基本痊愈,行走自如,那一刻他像个孩子一样高兴地跳了起来。临回老家之前,老刘夫妻俩找到王医生,硬往他怀里塞装有一万块钱的信封,以表示感谢。见此情形,王磊坚决不收,见老夫妻俩都快跪下了,他才暂且收下。等送老刘夫妻俩上火车时,王磊悄悄地把信封原封不动地放进老刘手中,并解释说:“大叔,您健康幸福就是我最大的财富,那一万块钱我决不能收,收了就对不起医生的称呼,配不上这身军装了。”老父亲俩感动得眼泪直流,紧紧握住王磊的手,不停念叨:“王医生你真是医德双馨的好医生,您是我们的贴心人呐。”

花开一树,叶落一秋。暑来寒往中,武警总部机关门诊部前的那一溜排杏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王磊那颗痴迷医学的心、那一腔关爱病人的热血始终没有改变过。医术精湛治顽症,德艺双馨传四方。从天山脚下,到总部机关,提起王磊大夫的名字,无论是部队干部战士,还是地方普通群众,都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大伙都称赞说王磊大夫不愧是武警部队的好军医,是普通群众的贴心人。

18年的军旅生涯,18年的从医之路,王磊让我感动很多,感悟很深。他总是说他很平凡,仅仅是武警部队的一名普通军医,同时他又很“富足”,挂满墙壁的锦旗就是他最大的财富、最高的褒奖。他说,他最大的追求,就是做一个让官兵信赖、让群众满意的好军医。(本文摘自《中国武警》杂志,有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