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练太极拳形体动作不到位,不适应
对于初学者来讲,由于刚接触太极,对太极的一些形体动作理解不到位,练起来也感到有些许不适应,表现之一就是膝腿部的疼痛,一般会有发生,因为太极拳从起势开始到套路结束,一直处于半屈蹲相对的静力性支撑状态,行拳中的虚步、弓步、马步、仆步动作,都会加大腿部的负荷量,腿部肌肉会产生酸痛的感觉,这是增加腿部力量的正常现象,也是一个必然过程,但由于开始阶段还不能熟练掌握太极拳放松和顺遂的要求,不会放松膝盖或身体各部,运动量也突然加大,又有急于求成之心态,造成膝盖不适应或过度疲劳,便会出现疼痛现象,
所以练拳讲求循序渐进的科学练拳方法,先从放松的基本概念和训练基本功人手,运动量要分阶段增加,如果出现膝关节疼痛,先从动作的误性找原因,并适时休息或小运动量锻炼,劳逸结合,不久会自行康复,
二、膝关节与相关肌肉群本身薄弱
有膝关节问题的中老年人应高架打拳,避免做大幅度和突变性的动作,如做仆步时略蹲,意到就行,重在健身而不是比赛,有骨刺的中老年仍需要适量的运动,逐步加强股四头肌的锻炼,使肌肉运动协调和肌力增强,增强关节周围的力量和耐力,以及关节的稳定性,有助于减轻关节症状如果存在膝关节病的症状,如膝关节疼痛!肿胀和运动功能受限,医院做检查治疗,不可勉强练习,更不可绑着护膝克制疼痛练拳,待治疗恢复后,再进行太极拳练习,
三、练拳前没有进行充分热身准备
据实况调查,很多社区清晨老年人在练习太极拳时都不进行热身活动就直接开始太极拳的练习,练拳先热身,是科学练拳很重要的环节许多人认为,太极拳缓慢圆活,轻灵松柔,不需要热身,这是错误的,比如起势后做揽雀尾这一典型伤膝动作,重心落于右腿,又同时下蹲,如不做热身活动,此时就容易磨损膝关节,发生右膝疼痛现象,所以,热身活动对练拳者的心理生理准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热身运动,能焕发精神,促进血管扩张,加快血液流速,促进机体微循环的畅通,使活动部位的供血量增加,从而改善和克服肌肉、肌腔、骨骼和关节的僵硬状态,可以起到预防膝关节损害的作用,
四、过分追求低架,严重跪膝!
有人为了追求低架子,追求功夫的表现,技术动作变形损伤膝盖,诸如屈蹲时出现跪膝,做仆步,当屈蹲到一半时,腿力不够而不得不扣膝,致使膝盖偏离了脚尖方向,靠膝盖支撑重力;做搂膝拗步,弓步时前腿膝盖超过脚尖,或扭膝造成与脚尖方向不同,使膝盖受损;再如做将式时,后腿膝盖未放松,甚至膝关节下沉而导致膝盖压力过大,从而损伤膝盖,规范姿势,正确练拳,是对膝关节有效的保护,膝关节由胫骨、骸骨、半月板三块骨头组成,同时受五大韧带和四大肌群控制;膝关节与骸髓关节躁关节连接,起到向前向后,向上向下的屈伸作用,膝关节比较脆弱,半月板更是娇贵,一旦损伤,就难以修复和再生,不规范的运动,往往会引起半月板损伤,就其生理功能来说,它不能左右横向运动,横向运动需要由躁关节和骸骸关节来共同完成,膝关节仅仅是配合而已,所以在练拳时,不管是什么步法,当单腿屈蹲时,膝关节在负重情况下绝对不能内扣或外例偏离脚尖,否则就会造成膝关节内侧和外侧的损伤。
五、不会敛臀松胯,膝盖与脚尖方向不一致
敛臀松胯的身法是谓,尾闾放松微内收,两胯放松松开,通过松胯敛臀的动作可以增加平衡,将力量压与两腿外侧,从而减轻膝关节处的受力的作用,练习时要注意膝盖与脚尖方向一致,如,当我们开胯出右脚时,尤其要注意左胯,需保持左胯和左膝盖正对左脚尖方向,避免身体和左胯一起向右转体出腿时带动左膝盖向右偏离左脚尖方向,造成扭膝现象,总而言之,练拳避免膝关节损伤,首先要客观的认识自身膝关节的情况,本身有无病症或不适,以便正确对待各自练功的方法,其次,虽然运动可以使骨骼粗壮,肌肉有力,但必须有一个科学正确的方法和适度的运动量。
北京最权威白癜风医院北京白癜风手术费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