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罗阿丝虫
近期以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制所共诊断了8例由非洲罗阿丝虫引起的“非洲眼病”。随着我们到非洲务工和旅游的人员增多,输入性病例不断出现,今天疾控君就来科普一下——罗阿丝虫。
什么是罗阿丝虫病呢?
↓↓↓
罗阿丝虫病又称卡拉把丝虫肿、热带肿或短时性肿胀,是由罗阿丝虫感染所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通过中间宿主——斑虻传播,它们仅在白天咬人。人类是罗阿丝虫的唯一宿主。
那么,人是如何被感染罗阿丝虫病的呢?
↓↓↓
感染过程罗阿成虫寄生在人体的皮下组织或筋膜层,雌虫产生微丝蚴并进入血液,当中间宿主——斑虻叮咬患者,微丝蚴进入斑虻体内发育成有感染性的幼虫,当斑虻再次叮咬人时,幼虫通过其口器侵入人的皮肤,使人感染。1年左右幼虫发育为成虫,成虫多在皮下及眼结膜下移行,亦可移行至任何内脏。如果人体内有成虫和雌虫,雌虫在移行过程中可间歇性地产出微丝蚴在人体血液中,具有昼夜周期性。成虫在体内可存活15年或更长。
流行区域罗阿丝虫病主要流行于西非、中非的十一个国家及其边缘地带,北纬10°至南纬5°之间。重度感染地区为喀麦隆、尼日利亚、刚果(金)、安哥拉、刚果(布)、赞比亚、乌干达、苏丹等国。
↓↓↓
主要症状皮肤症状成虫移行于皮下组织,在局部形成迅速发展的游走性肿块,全身各处均可发生,多见于前臂、手部、下肢等处。发病前1~2个小时先感到局部剧烈疼痛和瘙痒,然后在1个小时内出现肿胀,并迅速扩散,可达鸡蛋大小(直径约3~12cm),持续数小时或3~5天,始渐消退,也有持续1至数周者,局部较硬,有弹性,无指压痕迹。成虫可从皮下爬出体外也可侵入体腔内如胃、膀胱等。检查患部皮下可及蠕动的条索状成虫,每分钟可移动约1cm。眼部症状罗阿丝虫的眼部症状较常见,成虫常移行于眼睑引起皮肤肿胀,有时可触及游走性条索样虫体。当成虫移行到球结膜时,可引起局部充血、水肿、畏光、流泪、疼痛等不同程度的结膜炎症状。眼部刺激症状很重,有瘙痒感和异物感,持续数日,可自行消退。丝虫在结膜下有时可停留2~3h。天啊!太可怕了
那么,我们如何确诊和治疗呢?
↓↓↓
诊断和治疗△图为吸血的斑虻
△高倍镜(40X)观察血液涂片中的微丝蚴
病原诊断:
1.在皮肤或眼睛中取出成虫并由专家确认;
2.在10am至2pm之间采集患者外周血,涂片查找微丝蚴,进行形态学确认;
3.进行罗阿线虫特异性抗体的免疫学测试。
治疗:包括手术摘除或是服用乙胺嗪或是伊维菌素进行治疗。
最后
疾控君温馨提示
到非洲务工和旅游的小伙伴要注意防治罗阿丝虫病噢
供稿:寄生虫病防制所
编辑:健康教育与传媒科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看点这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