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轻松学站桩:舒展全身气脉

终日稳坐,皆能凝结气血,久即损寿。——明·龚迁贤《寿世保元·饮食》

有武术常识的人都知道站桩,这是武术入门的基本功。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样看似简单的动作,对我们的身体是极为有利的。

站桩是让全身的气脉充分舒展的方法,它可以让精气神回流到骨髓里面去,经常站桩的人,骨骼很强壮,骨骼强壮的标准是:这个人看上去不胖,但体重却不轻,这就是身体健康的表现。

有些人看上去很肥胖,但都是虚胖、很多肉,放到秤上去秤,还挺轻的,实际上这就是骨骼里面精华外散的表现。所以我们要想身体健康的话,先要把骨髓练得充实,站桩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站桩怎么样站呢?

1.两脚分开,与肩同宽。

2.调整身心,放松身体,平稳呼吸,心态平和。

3.稍屈膝,似蹲似站,双手合抱,两手高度在胸腹之间,五指撑开,两手心相对,两手距离以舒服为度,呈抱球状。

站桩几个要领

  站桩最重要的就是让身体放松下来,这中间有几个要领需要我们认真把握。

  第一点就是虚灵顶劲。就是把头往上微微顶着,就好像有一根线拉着头,这时候,颈部是舒展的,下腭是微微的含着,这时候会感觉到头轻轻地往上顶着,练久了,会感觉到思维特别敏捷,感觉特别灵敏。

  第二点是含胸拔背。在站桩时,我们的手好像抱球一样,前胸是空的,后背就圆起来,会感觉很充实,找到这种感觉的话,我们的气就不会浮在上面,就很容易建立起腹式呼吸的感觉。所以站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慢慢练习腹式呼吸。

  很多人把含胸拔背给误解了成含胸驼背了。很多肺气不足的人就喜欢含胸弯腰站着,脊柱是弯的,尤其是一些大学教授、高级知识分子等,就喜欢这样,好像对人很恭敬的样子。

  实际上这是内在的气不充实尤其是肺气不充实的表现。我们在站桩的时候,要含胸拔背,就是在挺直脊柱的同时把胸放松,双手作出抱球的姿势,这就是第二个要领。

  第三点是松腰坐胯。松是放松,把腰松下来。坐就是往下坐,胯就是髋关节。松腰坐胯的主要目的就是把腰放松下来。一般人喜欢挺腰,导致腰部肌肉很紧张。

  站桩就要求腰部放松,松腰的时候,腰是微微往后贴的,从腰椎到脊柱成一条直线,腰是平贴的,这样腰能够得到放松。怎么验证呢?比如说我们靠墙站着,如果不松腰的话,在腰与墙之间可以插一只手进去。如果松腰的动作做到位的话,把腰真正贴到墙面上,手是插不进去的,这是一个衡量标准,就是让我们整个腰部跟墙面完全平贴。

  那么,胯怎么坐呢?实际上就是腹部往里收,腹部往里收的时候,腰就会自动下沉,这样一来,腹部就厚实了。所以练太极拳时间长了以后,小腹丹田气会特别饱满充实,抗击打能力很强。

  第四点是膝关节放松。膝关节一放松,全身的力量就都落到脚底了,脚底的涌泉穴是肾经的起始部位,肾水就像泉水一样从这儿涌出。我们都知道身体有十二条经脉,涌泉穴老百姓叫做脚心,很多人都知道搓脚心可以治疗失眠,原因就是把脚心搓热了之后,火气就降到肾水里面去了,这叫水火既济,可以帮助心肾不交、水火不济的人入睡。

  而我们通过站桩也可以达到这一效果,把气沉到涌泉。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把全身力量放到足底,身上不使劲,越放松越好,这也是引气血下行的一个方法。

  站桩站得久了,练到位了,同时也拥有拉筋的功效,能把整个脊柱给拉直。我们都知道,小孩的脊柱都是很直的,人老了之后,脊柱就弯了。

  所以说,脊柱是否舒展,与人的健康有很大关系。中国古人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抓住主要矛盾,把主要矛盾解决了,其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站桩恰恰就是把脊柱充分伸展开的绝妙办法!

  人的很多疾病,如头痛、颈椎病、肩周炎、眩晕、心慌、胃脘痛、腹泻、腰椎病、下肢麻木等都与脊柱错位、紊乱、椎间盘突出等问题有着莫大的关系,脊柱舒展健康,很多疾病自然迎刃而解。

  因为脊柱跟脏腑的联系非常密切,每一个内脏都有神经跟脊神经相连,所以说,只要脊柱练好了,内脏的很多问题自动就好了。有人可能听说过,西方有一套医学叫做整脊医学,可以通过整脊治疗很多内脏的病,原理就是这个。

  站桩能够治病,原理也在于整脊,把脊柱的位置和状态调整好之后,内脏的病自动就好了。一般人无论行住坐卧,很多重量都是压在脊柱上的,所以脊柱(特别是腰椎和颈椎)容易出问题。

  通过站桩,周身松透,将脊柱不正确的压力卸掉,把脊柱充分舒展,并且让它松沉下来。身体完全松下来,内脏的运动就活跃了,内气就开始恢复了。不信的话,我们可以看小孩,小孩的脊柱是直的,肚子是圆鼓鼓的,很饱满,整个身体都是圆乎乎的,这是人体处于健康状态的表现。

  我们通过站桩,实际上就是恢复人体的健康状态。人在12岁之前,阳气没有泄,是先天纯阳的状态,站桩的目的就是把身体内在的先天状态给练出来。

  很多人对呼吸有些茫然,其实站桩时不用特别去管呼吸,练久了,练到位了,呼吸自然会变得长久而轻柔。很多人的呼吸是粗重的,呼吸粗重说明人的烦恼比较重。站桩将呼吸练得轻柔了,心也会变得清净,乱七八糟的念头也会少很多。

  一般来讲,站桩从短时间开始站,站到长时间,就是一开始先站10分钟,到后来可以站半小时到40分钟,再后来站到一小时。越站身体会越放松,身体越放松你会感觉越舒服,到后来就会感觉到每天都要站一站,这样的话全身就舒展了。

二、《黄帝内经》七大养生法则: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灵枢·师传篇》说:“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从古至今人类寻求养生长寿之道从未间断过,想要长寿,一定要研究养生,而《黄帝内经》首先讨论中医养生之道。

养生,即保养生命的意思,又称摄生。它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实为养生真谛。

1、饮食有节

饮食是人体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是保持机体健康的一大要素。首先应“谨和五味,食宜清淡”。“五味”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

《黄帝内经》非常强调多样化饮食,极力反对偏食、偏嗜五味,主张人体生命必须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饮食五味对五脏具有滋养作用,但如果过于偏嗜某一味,就会造成五味失衡,营养失调,而对身体产生危害。所以,在日常饮食以及饮食养生中,五味调和是最基本的法则。

故《素问·生气通天伦》一再强调指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现代饮食宜以清淡为主:倡导“三少一多”即少脂,少盐,少糖,多素。

若是经常的多食肥甘厚味,便令人生内热,甚至引起痈疸疮毒,《素问·生气通天论》说:“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饮食偏嗜也会影响健康,《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驰,精神乃央。”

其次要“定时定量,寒温适中”。《灵枢·五味篇》对不按时进餐所造成的影响说:“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黄帝内经》主张饮食应当适量,反对暴饮暴食,反对饮食过量或不足。过饥或者过饱会对身体造成危害,《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饮食的温度,不可过热,也不可过凉,要做到寒温适中。正如《灵枢·师传》所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至邪僻也。”有健康谚语云:“调饮食,莫过饱,心不顺,赏花草”。

2、起居有常

“起居”指作息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起居有常”指生活作息要有一定的规律,即起居调摄。《内经》强调应当根据人体的生命节律安排作息时间。

《素问·生气通天论》:“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需,气门乃闭。”说明人体中阳气与自然界的阳气在一日之中是同步节律的。

因此在作息时间上一定要有规律,定时作息。由于人与天地阴阳要保持协调统一的关系,白天阳气主事之时人要劳作,夜间阴气用事之时人要休息。

如果违反了阴阳消长规律,就会给人体造成伤害。例如,有些人夜间通宵打麻将,白天才睡觉,这是与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相违背的,久而久之,肯定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很不利的影响。

《内经》除了强调要按一日之中的阴阳消长规律进行作息外,还强调要按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进行作息。

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说:“春三月,此为发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这些都是在“天人合一”整体观指导下四季不同的作息规律,只有这样顺应天地四时阴阳变化进行起居作息,才能使机体阴阳气血与天地阴阳变化保持一致,做到“顺四时而适寒暑”,从而保持机体的勃勃生机。长久保持这些合理的作息规律,自然会有益机体健康,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3、不妄作劳

“不妄作劳”即不要违背常规去劳作,使“形劳而不倦”,也就是说劳作要保持一定的限度,既不过劳,也不过逸,做到劳而不倦,即有劳有逸,劳逸结合,劳逸适度之意。

过度劳倦,便会引起疾病,因此《内经》将“劳倦内伤”作为一个重要的病因,但是不仅过劳可以伤人致病,过逸也同样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过于安逸,身体就不活动,会导致经络气血瘀滞不畅,久而久之生命力随之逐渐减弱,如《素问·宣明五气》所说:“久卧伤气,久坐伤肉。”

久坐久卧,懒于活动,筋骨肌肉自然会萎弱不振,所以“不妄作劳”并非什么都不做,古人也提倡“常欲小劳”。

我国唐代著名医药学家孙思邈,提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小劳”就是适度劳动。孙思邈年轻时常常荷锄挎篓,长途跋涉,步入深山老林采药,直到晚年,他仍然坚持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

孙思邈在居住地附近开辟了一个药圃,栽培各种药用植物。尽管他“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体质孱弱,但最终仍享岁的高寿,且建树颇丰。

4、精神内守

《内经》非常重视人的情志活动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提出七情为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七情与脏腑的功能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

“精神内守”主要是调和情绪,保持心态的安闲清静,排除杂念,防止情绪的剧烈波动,干扰气机的正常运动,维护体内气化活动的良好环境。

《素问·上古天真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等,就是古人推崇的做法。

具体实施宜“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主要是精神上排除各种不良情绪,如狂喜、暴怒、悲忧、恐惧等。

精神内守与“独立守神”是古代进行精神修炼的专门功夫,其要领是入静、意守、神不外驰,通过颐养意志,影响生理功能,充实元气,防病缓老。

精神活动是由五脏所产生的,又能反作用于五脏,影响生理活动,所以情致调和一般是不会导致疾病的,只有七情太过,表现过于激烈时,才会对身体产生损害。

如《黄帝内经》所说的,过喜伤心,过悲伤肺,大怒伤肝,过恐伤肾,过思伤脾。又如《素问·举痛论》所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因此,注意对情志进行调节与疏导,及时排除怒、忧、悲、恐、惊、思等不良的情感刺激,保持心情舒畅,心理健康,是养生保健、延年益寿的重要法则。

5、外知所避

“外知所避”即对四时不正之气,要恰当避开,不使其侵入人体。中医养生观提倡“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灵枢·九宫八阳》:“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日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此之谓也。”

外邪被认为是致人疾病的主要原因,因此中医养生观把躲避外邪作为一种养生方法。平时,只有既注意避免外邪的侵袭,又注意调摄精神,避免情致过激和精气妄耗,才能保持真气充盛,使疾病无从发生。故清代医学家高世栻说:“外知所避,内得其守,病安从来”。

古书有一案例说:当时天下瘟疫大流行,早晨三人同出家门,结果“饱者安,饥者病,饮酒者死”。这说明正气在发病中也起很大作用,正如《内经》所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古代的“伤寒”、“瘟病”、“瘟疫”,近时的“病毒脑”、“SARS”、“甲流感”等传染性较强的疾病,都应以“避其毒气”为主,进行严格隔离,切断感染源,同时宜扶助正气(即提高免疫力),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

6、法于阴阳

《内经》提出“天人相应”学说,就是专门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天人相应”学说指出,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因此人离不开自然环境,要维护正常的生命活动,就必须与之相适应,否则会引起疾病,影响寿命。

“法于阴阳”即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人在春夏季节要顺应自然界规律调养阳气,在秋冬季节要顺应自然界收藏的规律调养阴气。

清代医学家高世栻说:“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指出养生的法则之一是顺应四时阴阳特点来保健。

例如夏季,“天地气交,万物华实”。人体要顺应阳盛长养之气的特点,使心气长旺,提高抗病能力,应该锻炼形体,坚持室外活动,进行日光浴。

7、和于术数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的“术数”,根据王冰的说法“术数者,保生之大论”,就是指各种养生之道,也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

中医理论向来重视劳动与运动对养生的重要意义,而且创造了多样的运动,古称导引与按跷。按跷也称“按跻”。

王冰注:“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按,谓抑按皮肉;跻,谓捷举手足。”

可以说,导引为主动运动,以骨骼肌的运动为主,如适当的劳动、行走、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等;按跻为被动运动,需要借助他人之力,使他的肌肉与关节等发生运动,包括现在的推拿、按摩等,主要用在治疗各种疾病。

“和于术数”就是说进行运动养生一定要坚持“和”的原则,既不能太过,也不要不及。即恰当地运用各种运动养生方法。

《黄帝内经》不但强调以“静”养神,同时也非常重视以“动”养形体(动以强身)。所谓动,就是指各种锻炼身体的运动方法,包括吐纳、导引、按跷、散步以及各种体育活动。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术多少钱
北京最权威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