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江整合文物资源,宏扬民俗文化,致力打造民俗摆设“粤西第一馆”
古邑廉江,源远流长。千百年来,涟涟九洲江伴随中华文明的思想文化长河奔流不息,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廉江人,播撒的文明种子遍地开花。
廉江博物馆,以丰富的文物、系列的摆设见证了廉江深厚的历史底蕴。走进博物馆,品读那出土的犀牛化石、龟化石等古生物化石,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锛,汉朝的铜鼓,唐宋陶瓷,清明磁器和近现代文物,那恍若隔世的错觉使人忘却馆外冷冷清清的繁华世界,尤其是粤西地区最系统、最完全、最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物展,让人穿越时空,领略到一方水土浓郁的独特风情,文物行家们称之为“粤西第一家”。
廉江市市长何鑫指出,民俗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永久动力。有效的保护民间民俗文物,正确应用好民俗文化力,不但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推动文博事业建设,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也起着先导作用。
民俗馆成博物馆的灵魂
廉江博物馆成立于1985年,是1所国有综合性博物馆。目前馆内配套设施逐渐完善,具有452平方米的文物库房,3200平方米的展览厅,馆藏文物1700多件。
去年7月,依照省委建设文化强省的工作部署,廉江吹响了建设文化强市的号角,前后投入资金100多万元,发掘廉江历史文化,整合馆藏文物资源,将博物馆二楼展厅改造成颇具规模的民俗馆:东厅的清代民国家具、中厅的清代木雕、西厅的近现代民俗文化,共展出文物700多件。展馆无论是古建筑上的雕刻木板,还是古人生活用的床柜、木椅、台凳、陶瓷,或是作业工具木犁、鱼篓、鱼闸、水车,乃至是文化生活用的乐器、木偶等等,都逐一齐备。
“民俗陈列馆最大的特点是将专业性、学术性和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有机结合,使其更具吸引力、感染力,成为公众脍炙人口的文化品牌。”廉江市博物馆馆长全中德介绍说。 民俗馆自去年10月开馆以来,国家、省、市级文物有关专家屡次到馆参观指点,相邻县(市)的兄弟博物馆相继组织干部职工前来参观学习,该市广大市民和青少年学生也纷纭前来博物馆参观。至今,博物馆已接待观众2万多人次。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李凭博士,广州市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副馆长全洪,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中心副主任冯孟钦和广东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验收组等专家前后深入博物馆调研,对该馆的建设啧啧称赞,称其为“粤西第一家,是湛江文博工作的1大亮点”。李凭博士说:“作为一家县级博物馆,具有如此范围民俗馆的实在难得,这是该市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也是广东省县级博物馆的一个品牌。”
用脚步去丈量廉江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博物馆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廉江博物馆馆长全中德表示,如何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强化文物的感染力和辐射力,增强和提高市民的文化保护理念是廉江文物工作的重点。从2006年开始,该馆便着手在廉江辖区及粤西地区征集各类民俗文物,他们用短短4年的时间,走村入户,用脚步去丈量廉江大地的民俗文化,不知道来回折返了多少次,终究征集了近1000件文物。
每件文物都承载着一段历史,每件文物的发掘总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对此,博物馆的陈丽芬感触非常多:“为了搜集文物,连饭都顾不上食是常常的事。”馆藏的一张清代酸枝木罗汉床,是2006年在良垌镇某村一个农户的家中征集的。征集前,此床闲置在杂物房里,已有个别部位被腐蚀。但由于此前文物贩子已屡次出高价收购,主人都不肯出卖,廉江博物馆工作人员经不厌其烦地耐心商讨,还请来村中族老帮助,最后才征集到。
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郑雨思指着一块清代漆金诗词博古纹花板白癜风可以治疗吗告知笔者:“这是2007年在良垌镇农村几经波折才征集的,雕刻工艺非常精细、生动,并且花板中雕刻的诗词是出自广州市清代著名学者陈澧的题辞,是研究廉江历史文化的重要素材,十分珍贵。”
民俗展厅中的木犁、鱼篓、鱼闸和鱼笱等作业工具,还有文化革命时期的磁器等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也是他们用1分分的诚意和一滴滴的汗水在该市乡镇征集到的。
异军突起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一笔绮丽的非物资文化遗产。民俗馆还展现了廉江传统民间民俗文化中的“三宝”:良垌镇的“舞鹰雄”、营仔镇的“白戏”和安铺八音。其中“舞鹰雄”被列为广东省非物资文化遗产,去年7月在上海世博会广东周的文化汇演上登台亮相,赢得了阵阵喝彩。
“舞鹰雄”是民间根据古代人们在长时间狩猎和劳动中,以武术和舞蹈为基础,模仿鹰雄常在一起嬉戏寻食,又常相互争斗互不相让的神态、动作而创作的一种民间传统表演艺术。 白戏是一种杖头木偶戏。追溯其起源,始于清代乾隆年间。当时,廉江市安铺镇已成粤西重要商埠,经济发达,文化日渐繁华,距安铺镇六里的营仔镇曲龙村农民创造了一种“竹筒戏”,用本地白话民歌演唱,辅之以自制简易木偶,这是白戏的雏形。
“八音”是古镇安铺的一种古老艺术。创建者是光绪年间该镇盛名的音乐爱好者李六朋秀才,至今有近百年的历史。
在廉江民俗文化中异军突起的是反应近现代民俗的生产、生活器械。这些曾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中极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和生活质量的器械正逐步从人们的视白癜风的症状和治疗野中消失,有的被尘封为历史,渐渐被遗忘。
馆长全中德说:“这些农业文明的生产、生活工具和器械是文化、文明的遗产,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奉献给人类的一笔丰富的精神物资,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和爱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