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您有多忙,请花1秒钟时间把它放到你的圈子里!可能您的朋友也需要!谢谢!

招募名中医铁杆粉丝,一起学中医

第期:一起学中医

缘起

早年鄙人学习中医时,收集了许多典籍,但是对汉字本义不解,所以越读越糊涂。用了三年多时间,专门学完《医用古汉语基础》之后,才算把入门了中医典籍的解读。基于目前市场上各种中医典籍的白话版的混乱与资料繁多杂乱,鄙人决心这辈子只训诂解读一部中医经典,那就是:《黄帝内经》。于是发愿要考取《内经学》的博士,但是遇见英语的门槛和年龄、精力、财力等诸多现实障碍,最终只能在家自己训诂解析《黄帝内经》。

自从以训诂角度入门中医,鄙人越来越发觉中医的文化是如此深邃与璀璨。鄙人认为中国人应该先把自己的文字深意弄明白,才去和其他国家交流思想与文化。所以,鄙人把学英语考博的精力全用在汉字训诂上。不是说英语无用,而是认为每个人的精力有限,自己国家的文化必须有专人专研。对外交流是需要大量的翻译人才,翻译需要的另一种专家。鄙人特别赞成教育界一些学者的声音,他们认为文艺人才要在专业上发挥到极致,而不是用英语、数学、政论等科目设立招生门槛来筛选文艺人才。中医教育也应该吸纳这个观点。我们不能改变社会规则,我们就改变自己。

鄙人把《黄帝内经》学习了若干年,各种版本与疏注都对比着参考分析,私以为自己至今没有读完这部经典。因为看书与读书不同,看书与翻书又不同。有时,我们翻开中医典籍,似乎一眼就懂了。因为那是我们第一层的文字思维,是我们长期接受现代教育的思维。字都认识,文意似乎猜个大概。这种现象,好像不懂日语的中国人去了日本,看着汉字眼熟也能猜出大概。但具体下来,还是会闹笑话。

这种笑话我遇见几次。有一次,有朋友问:“你一个学西医的,学什么中医?什么科?”我回答道:“学习的是内经学专业。”朋友愕然而问:“内经学?没有听说过,研究内科的还是研究月经的唵?”我当着朋友做了一个模仿自刎的假动作。

又有一次,我熟识的一个书画界的朋友。他喜欢收藏字画和古籍善本。一日他约我喝茶闲聊,茶香四起之间,他故作神秘状跟我说:“老祝,我收了一个好东西,世间难得。”我瞄了他一眼:“收啥贼货了?”他不计较我的揶揄,兴冲冲地从背包掏出一个匣子,小心翼翼打开给我看。原来匣子里装了几本线装书。

书是灰黑的,有些烟熏火燎和水浸墨染的痕迹,封面上写着“黄帝外经”。我又渺了朋友一眼,问他:“收成多少?”他不说话,得意地用手比划一个数字,七。我问:“七十?”他摇头说:“哎!!好东西,好东西才管七十?”我故意逗他:“那就是七十七?”他见我不认真,于是自己兜底告诉我:“七千!”我,噗!一口茶险些喷到他脸上。

当然,朋友打眼了,我不好直接说破,好歹人家花七千买了一个期望与梦想。等人家高兴几天才是,但是也要循循善诱启发暗示,让他醒悟时不至于跌得太疼。我对他说:“好的好的,不错不错。好好保管,以后传给子孙,几百年后一定是稀有之物。”朋友还在梦里,他说:“现在也是稀罕玩意儿啊,《黄帝内经》都晓得,这《黄帝外经》知道的不多。”

我点了他一句,“你说得对,《黄帝外经》知道的人不多。我还知道《黄帝莫经》呢,你晓得伐?”朋友顿时一脸懵逼。

黄帝莫经

相传清末年间,有少林僧人云游至四川峨嵋山,遇玄衣道人传授《黄帝莫经》和《龟甲经》秘典两部,结合少林绝学而专心修道,在峨眉金顶的一个早晨看见佛光四射而悟道,后世称之为“金旦子”。金旦子民国初年躲避战乱,游方于四川东北地区,使得峨眉秘传道学分布于巴中、广元、阆中、南充、广安、武胜等地区。金旦子布道,以解字为主,其道学传承故而有“峨眉字门”的称呼,亦有“智门”之说。

峨眉道学有八门分别,均在四川各地流传。由于历史原因和峨眉道学传承与各地文化结合,逐渐花开叶散,形成峨眉五宗。在四川南充地区流传着一个分支,因该地区位于峨眉之东北,百姓称为“峨眉北宗”。相传金旦子云游到南充地区时,遇见当地武林高手“韩草药”摆草药摊,其以比武形式吸引人群而招揽生意。比武输赢都有奖,金旦子乱世云游,盘存不够,于是一时兴起与“韩草药”比武。由于长途跋涉加上饥肠辘辘,功夫本可盖世的金旦子在比武中反而输了。“韩草药”也厚道,不但给了比武奖金,还邀请金旦子回家吃个饱饭。

金旦子见“韩草药”为人忠厚,后来留在韩家教习道门功夫和医药秘技。三年后才道别云游,离开时把《黄帝莫经》和《龟甲经》残页赠送“韩草药”。转身一去后,四川地区永不见金旦子踪迹。

“韩草药”家有个女婿姓林,性格恬淡聪慧,体格高大威武,家中殷实,其兄曾是民国初年绵阳专区委员,传说其财丰厚,南充地区几条著名老街都是当年林家始建。林女婿好仙道玄学,金旦子在韩家借宿三年,便收了“林女婿”和“韩草药”为弟子,传授了峨眉太子功、麒麟功等道家秘法。由于金旦子云游到川西南地区,把四川藏区和凉山地区的藏传医学、彝族医学贯穿其中,形成比较复杂的峨眉北宗道学系统。

传说中《黄帝莫经》是医经,早于《黄帝内经》。《龟甲经》是武经,早于《孙子兵法》。两部经典都是峨眉道学绝学,由于避乱而带出峨眉。金旦子在云游过程中,遇见厚道之人,便分书而授。本初是乱世藏书于民,盛世合书再造。但由于通讯传递有障碍,金旦子弟子并没有结集而合书。《黄帝莫经》三十六卷,《龟甲经》十二卷,分散于川北民间。林韩两家当初分得三卷,各有一卷半。后来“林女婿”参加革命,赠送给某将军一卷,只有半卷在手。韩家还有一卷半传世,就是不愿面世。这本《黄帝莫经》真伪我们尚无法辨别,不过书名十分有意思,鄙人从训诂的角度分析给大家伙看看。

四川人把“没”、“不”和“莫”有时混用。没有,说成“莫得”。觉得不好,说成“莫得好好”。没有意义或者无聊,说成“莫迷(眉)杂眼”或者“求莫明堂”。所以,四川的朋友听到“黄帝莫经”,可能会误解成“黄帝没有经”或者“黄帝不正经”。

其实啊,“莫”的字义深远啊。各位看客,西瓜准备好,边吃边听我慢慢吹水。

主流训诂

《説文解字》:莫,日且冥也。从日在艸中。《说文注》:日且冥也。且冥者、將冥也。木部曰。杳者、冥也。夕部曰。夕、莫也。引伸之義爲有無之無。从日在茻中。意。茻亦聲。此於雙聲求之。莫故切。又慕各切。五部。

“莫”是“暮”的字源。本义是太阳下山,阳光隐入丛林草野。

篆书·莫

莫字除了否定的语义以外,还有劝诫与揣测的意思。也有借代的用法,比如《墨子》中“莫能守”就是说“没谁能守”。而且,莫的通假古义更是有趣。

莫通“漠”。沙漠的意思。《国语·晋语》中有“狄之广莫,于晋为都。”漠还有广漠的涵义,《庄子·逍遥游》里有“广莫之野。”的形容。漠,也有淡漠寂静的比喻,《管子·小匡》中记载“寡人不幸而好田,晦夜而至禽侧,田莫不见禽而后反。诸侯使者无所致,百官有司无所复。”

莫通“幕”。幕府的指示。比如《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莫府省约文书籍事。”

莫通“瘼”。疾苦,疾病的意思。比如《诗经·大雅·皇矣》有“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的字句。

莫通“谟”。谟划的意思。比如《诗经·小雅·巧言》中有“秩秩大猷,圣人莫之。”的用法。中医典籍《景岳全书》里有《杂症谟》的用法。

莫通“劘”。削磨的意思。比如《管子·制分》里讲道“而刀可以莫铁,则刃游閒也。”

莫通“慕”。思慕,向往的表达。比如《论语·里仁》里说的“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

但鄙人比较注意的通假有两个。一个是主流训诂中认为的“膜”,另一个是非主流训诂认为的“墓”。先来看看莫通膜的训诂内涵。

莫,通假“膜”,指的是生物内部的簿皮组织。《韩诗外传》中有“搦脑髓,爪荒莫。”的句子。(搦,音糯,握义)这里的“荒莫”与“脑髓”是对语关系。其实是指“肓膜”。

肓膜是《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人体组织,《素问·痹论》中解释道:“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於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於肓膜,散於胸腹。”唐代道医王冰的注释是:“肓膜,谓五藏之间鬲中膜也。以其浮盛,故能布散於胸腹之中,空虚之处,熏其肓膜,令气宣通也。”现代中医结合解剖学的解释是;“肓膜,指心下膈上部位之脂膜。也指肠外之脂膜(肠系膜)。”

我们再来看看历代注家的解释:

杨上善《太素·胀论》:“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杨上善注云:“肉肓者,皮下肉上之膜也,量与肌肤同类。”《太素·胀论》:“针不陷肓,则气不行。”杨注:“不陷肓膜,则气不行分肉间也。”等于说:“肓者,膜也;肓膜也。”

王冰注云:“肓膜,谓五脏之间,膈中膜也。”

张介宾《类经·疾病类·痹证》:“肓者,凡腔腹肉里之间,上下空隙之处,皆谓之肓。如《刺禁论》曰:‘鬲肓之上,中有父母。’《左传》曰:‘膏之上、肓之下’(注:当为‘膏之下、肓之上’,上、下错位)者,是皆言鬲上也。又《腹中论》曰:‘其气溢于大肠而著于肓。肓之原在齐下。’《九针十二原篇》曰:‘肓之原,出于脖眏。’《胀论》曰:‘陷于肉肓,而中气穴。’则肓之为义,不独以胸鬲为言,又可知也。膜,筋膜也。”

吴昆《素问吴注》:“肓,腔中空虚无肉之处也。膜,鬲膜也。”

张志聪《素问集注》:“络小肠之脂膜,谓之肓。”何谓脂膜?“募原者,脂膜也。”

伊泽裳轩《素问释义》:“桂山先生曰:‘王注空虚之处,吴注《腹中论》稍同,张误读以为此注,乃与《举痛论》小肠膜原注略同,不可从。《扁鹊传》‘搦荒’,《说苑》作‘肓莫’,即肓膜也。”

要是再深入考证一下,我们又有发现。

《春秋左传·成公十年》:“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晋·杜预注:“肓,鬲也;心下为膏。”唐·孔颖达疏:“此膏,谓连心脂膏也。”心脏的下部是“膏”,即心尖之脂肪为“膏”。段注《说文》:“肓,心下鬲上也……肓,鬲也,统言之。许云‘鬲上为肓者’,析言之。鬲上肓,肓上膏,膏上心。”由此可见,膏、肓、鬲三字之义,甚为明确。

肓,仿东汉·刘熙《释名》之体例,“肓,荒也,言空虚、空隙之间也。”、“肓,罔也,言空空如野而无有也。”、“肓,腔也,言空腔、空隙之间也。”

无论是“心下鬲上”之肓,还是“脐下腹腔”之肓以及“腔腹肉里之间,上下空隙之处”、“腔内肠间薄皽”之肓,凡“空虚、空隙之间”者,皆谓之肓也。中医认为,卫气循行其中。

结合现代医学的认识,此“空隙之间”者,是指胸膜腔、腹膜腔也,并非空空如野而无物,是有脏腑间、组织间的粘液、组织液填充也,具有滋养、濡润之功能。

膜,《说文·肉部》:“肉间胲膜也。”段注:“《释名》:‘膜,幕也。幕络一体也。’”

《释名·释形体》:“膜,幕也。幕络一体也。……先谦曰:‘《说文》:膜,肉间胲膜也。在皮里肉间,周于一体,故云:幕络一体。’”

《汉语大字典·月部》:“膜,生物体内象薄皮的组织,具有保护作用。如耳膜。”

张登本、武长春《内经词典》:“膜,皮肉、筋骨、脏腑间的膜状组织。……膜原,指上焦心肺与中焦胃肠间的膜状组织,因其广而平,故名。”

肓,当为脏腑之间空隙之处,即胸膜腔、腹膜腔也。膜,此当为包裹脏腑的脂膜,即胸、腹之膜。因为“膜”居“肓”中,“膜”与“肓”相连,故亦名肓膜。肓膜,偏义复词,义指膜。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膜原”。一些医术古籍泛指伏邪在体内潜伏的部位。清代医家周学海提出“伏邪皆在膜原”说。他认为人感受四时不正之气,变为伏邪潜伏于体内,附着于“膜原”部位。此膜原为广义之膜原,即伏邪在体内潜伏之所。其实后世对“膜原”有许多认识偏差,当然,训诂膜原的工作,以后鄙人会另开课题和大家聊聊。今天在这里只是点缀提及。

以上,是主流训诂对莫与“膜”的考量推导。但鄙人认为把膜的定义在人体器官的“膜”还狭隘了一些,我们要理解文字专家的专业特点,他们不可能都是全才,他们有学科盲点。比如,生物学与物理学也有“膜”的概念。

生物学与物理学的学科结合中,产生了一种边缘科学叫做“生物物理学”。“生物物理学旨在阐明生物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有关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运动规律。应用物理学的概念和方法研究生物各层次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生命活动的物理、物理化学过程和物质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表现的物理特性的生物学分支学科。生物物理学旨在阐明生物在一定的空间、时间内有关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运动规律。”

在“生物物理学”的概念中,有一个概念十分吻合《黄帝内经》的思想,那就是“生物膜”。我在学习《内经》时,经常用“生物膜”的思路解读一些章节,发现这个角度的解读是可以有出路的。具体是哪些内容,我就不再这里赘述,以后我会另写文分析。不过,在学院内搞学术的中医博士研究生,可以凭借这个线索去实验论证,必有所获。

生物膜简单说,是分隔细胞器或外界的膜系统。它是一种动态的结构,具有膜脂的流动性和膜蛋白质的运动性。膜的流动性是指膜内部的脂和蛋白质分子的运动性。膜的流动性不仅是膜的基本特性之一,也是细胞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雍克岚观点]在中医概念中的气机,与膜的流动性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与“膜蛋白”的表达机制有着密切关系。这个概念与“膜原”似乎也有共同特点。

生物在亿万年进化过程中,最终选择了膜作为最基本的结构形式。从通透、识别、通讯,到能量转换等各种生命活动几乎都在膜上进行,膜不仅提供场所,它本身也积极参与了活动。[刘文龙,李庆国观点]

生物膜的概念,是我们把《黄帝内经》里“精微”和“气机”等玄妙的传统认识进一步放大俯视。如果我们抬头问苍天,还有另一种解读,那就是“弦律”中的“膜”概念。这里的弦律不是音乐的旋律,它是指物理学上的“超弦理论”,过去叫做“玻色弦理论”。

“弦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的基本单元不是电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类的点状粒子,而是很小很小的线状的“弦”(包括有端点的“开弦”和圈状的“闭弦”或闭合弦)。弦的不同振动和运动就产生出各种不同的基本粒子,能量与物质是可以转化的,故弦理论并非证明物质不存在。弦论中的弦尺度非常小,操控它们性质的基本原理预言,存在着几种尺度较大的薄膜状物体,后者被简称为“膜”。直观的说,我们所处的宇宙空间可能是9+1维时空中的D3膜。弦论是现在最有希望将自然界的基本粒子和四种相互作用力统一起来的理论。”

篆书火字蕴藏弦论

“世界线、世界面、世界体积即为点、线、面在四维时空中的路径(三维空间中的一个空间维度无法表示,已省略)

弦论与相关的超重力理论中,膜(英语:brane)为一物理实体,将点粒子的概念推广至更高维度。举例来说,点粒子可以视为零维的膜,而弦则可视为一维的膜;更高维的膜也可能存在。在p维度的情形,这些膜称为p膜。膜的英文字brane源于另个英文字membrane,后者指的是二维膜。[膜是动力学物体,在时空中行进,所根据的是量子力学的规则。它们带有质量与其他性质,例如电荷。一个p膜的行进在时空中扫出了(p+1)维度的体积,称之为世界体积(worldvolume)。物理学家研究类似于电磁场的场物理,这些场存在于膜的世界体积。弦论中,D膜为一类重要的膜,与开弦有关。当开弦在时空中行进,开弦的端点必须在D膜上。D膜的字母D表示一项数学条件,称作狄利克雷边界条件。D膜的研究导出重要的成果,比如AdS/CFT对偶,在量子场论的许多问题中具有重要角色。”

《内经》的中心思想可以归纳为“天人相应”,或者说《内经》的医学核心就是探究宇宙时空、天体物理和人体有着对应的关系。《内经》中:“天地相参,于日月相应也。”“天地之大纪,人神之通应。”“生气通天。”“阴阳系日月。”“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天至高不可度,地之广不可量。”“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这些章句始终在提醒我们注意生命在宇宙的位置,医疗的时空关系。

五运六气的内经思想已经广泛受到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