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m.39.net/pf/a_4580330.html

《内经》有关痹证的论述,主要见于《素问·痹论》、《灵枢·周痹》篇、《素问·长刺论》等。大致分以下几类:第一,根据其病因分为三类:“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素问·痹论》)。第二,根据四时气候之受邪不同和受邪部位,分为五体痹:春季受邪者,多发为筋痹;夏季受邪者,多发为脉痹;长夏受邪者,多发为肌痹;秋季受邪者,多发为皮痹;冬季受邪者,多发为骨痹。第三,根据内脏的受邪部位分为五脏痹和六腑痹。若五体痹不愈则内传于里,发为五脏痹,即心痹、肺痹、肝痹、脾痹、肾痹;若五脏痹不愈可传至其相表里的六腑为痹,即肠痹、胞痹。第四,根据痹证的症状特点分为周痹、众痹、久痹等。

痹证的临床特点为:

行痹:痹痛往来走窜,部位不固定,关节屈伸不利等(《素问·痹论》、《素问·缪刺论》)。行痹为风邪偏盛,其性善行而数变,故痹痛往来走窜,部位不固定。痹阻经络,气血不畅,则关节屈伸不利。

痛痹:疼痛剧烈,部位固定不移,皮肤麻木不仁(《素问·痹论》、《灵枢·寿夭刚柔》篇)。因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故痛有定处,疼痛剧烈。因遇温则气血较为流畅,故常有得温痛减。反之遇寒,则凝滞更甚而痛剧。因血凝气滞,营卫不通,故皮肤麻木不仁。

着痹:肢体沉重疼痛,缠绵难愈(《素问·痹论》、《灵枢·四时气》篇)。由于着痹为湿邪所致,湿为阴邪,其性重浊粘滞,故痛有定处,肢体沉重。若与寒邪相结,二邪相聚则往往缠绵难愈。

肺痹:“肺痹者,烦满喘而呕”(《素问·痹论》)。因肺主气,司呼吸,其气以降为顺,肺痹其气不得降,反而上逆,故烦满喘息;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还循胃口,故肺痹胃气不降而上逆则发为呕吐。

心痹:“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素问·痹论》)。因心主血脉,心痹则血脉不通,邪上扰于心,故心烦心下鼓动。心脉“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心痹经气逆乱,上扰肺则突然上气喘息,上扰于咽则咽喉干燥,心痹,心气逆不与肾交,则肾气虚而恐惧。

肝痹:“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饮如怀”(《素问·痹论》)。因肝藏魂,肝痹则气乱,魂无所藏,故夜卧惊骇;肝主疏泄,肝痹则疏泄失常而气郁化火,热灼津液则口渴而多饮,多饮则小便亦多;肝郁气滞则腹部胀满如怀孕之状。

肾痹:“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素问·痹论》)。“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腹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灵枢·五邪》篇)。因肾为胃之关,肾痹胃关不利,则胃气不降而腹部胀满;肾主骨生髓,其脉“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因肾痹气衰,骨失其养,则下肢弯曲不伸,故以尾骨代替足行走,颈骨前曲,头项倾俯,脊高出以代头。王冰曰:“尻以代踵,谓足挛急也。脊以代头,谓身踡屈也。”又因腰为肾之府,与膀胱相表里,又主骨,开窍于二阴,主二便,今肾为阴邪伤,故病骨痛而按之不得,腰痛,大便难,脊腰、头项乃膀胱经所行之处,若经气不利则肩背颈项痛,时眩。

脾痹:“脾痹者,四肢懈惰,发咳沤汁,上为大塞”(《素问·痹论》)。因脾主肌肉、四肢,脾痹不能荣养四肢,故四肢懈惰;脾与胃相表里,其脉上膈挟咽,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胃气上逆则呕汁,脾气散精上归于肺,脾病则肺失所养,宣降不利,气行不畅则咳喘且胸中阻塞。

肠痹:“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素问·痹论》)。张志聪说:“肠痹者,兼大小肠而言,小肠为心之腑,而主小便,邪痹于小肠,则火郁于上而为数饮,下为小便不得出也。大肠为肺之腑,而主大便,邪痹于大肠,故上则为中气喘争,而下为飧泄也。”

胞痹:“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素问·痹论》)。张志聪说:“胞者,膀胱之室,内居少腹,邪闭在胞,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水闭不行,则蓄而为热,故若沃以汤,且涩于小便;膀胱之脉,从巅入脑,脑渗则为涕。上为清涕者,太阳之气,痹闭于下,不能循经而上升也。”

筋痹:“邪在筋,则屈伸不利”(《素问·痹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素问·长刺节论》)。筋是连缀骨节、主司运动的主要组织,骨节的屈伸要依靠筋的收缩与弛张,故筋痹,则屈伸不利,筋挛节痛,不可以行。

肌痹:“在于肌则不仁”(《素问·痹论》)。“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素问·长刺节论》)。今风寒湿之邪在肌肉,气血不畅而凝滞,故肌肤麻木不仁、疼痛。骨痹:“痹在骨则重”(《素问·痹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痠痛,寒气至,名曰骨痹”(《灵枢·寒热病》篇)。骨为肾所主,骨藏髓,若邪气入肾则骨髓病,故可见肢体沉重不可举,且骨髓痠痛,甚则关节不用而疼痛。因病在阴分,阴虚不潜阳则阳气外越,汗液随之外泄,故汗出。“汗为心之液”,“血汗同源”,汗泄则血亏,心神无所主,故汗出烦心。

皮痹:“在于皮则寒”(《素问·痹论》)。皮痹为邪客皮腠,气血运行不畅,则阳气不能外达温分肉,故皮寒。

脉痹:“在脉,则血凝而不流”(《素问·痹论》)。心主血脉,脉为血之府,血液的正常运行要依靠脉管的统束,从而周流不息营养全身。今邪在脉管,血行之遂道不畅而血凝不流。

周痹:“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灵枢·周痹》篇)。风寒湿三气侵及人体即可发为痹证,但根据邪气的偏重又有不同的痹证和其病证特点。如风气胜者为行痹,其特点为:肢体疼痛,游走不定,上下走窜。周痹即以风邪偏胜的一种痹证。邪气不但客于肢体分肉之间,而且也影响到血脉,并随经脉上下走窜周于全身,但不能左右移传。

众痹:“众痹各在其处,更发更止,更居更起,以右应左,以左应右,非能周也”《灵枢·众痹》篇)。因众痹也为风邪为主所致的痹证,故也具行痹的特点,即痹痛时发时止,时轻时重,此伏彼起,左右两侧相互移转影响,但不能周流全身。正如张介宾说:“不能周遍上下,但或左或右,更发更休,患无定所,故曰众痹。”痹证的治疗原则,“五脏有俞,六腑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治其过,则病廖也”(《素问·痹论》)。确立处方后,根据其病的性质,施以相应的针刺补泻手法,如“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宛陈则除之,”“陷下则灸之。”

骨性关节炎常见于中老年人,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行性病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和关节僵硬,后期出现肌肉萎缩、关节无力,严重影响关节功能。

目前骨性关节炎的治疗原则主要是阶梯治疗和个性化治疗,其目的是缓解疼痛、延缓关节损害、恢复关节功能和回归社会生活。对于骨性关节炎,西医有健康教育、基础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法。而中医治疗该疾病也有一系列方法,其中有六大治法,即砭石、针刺、艾灸、导引、推拿、中药,都可以防治骨性关节炎。这六种方法还可以联合使用,起到“1﹢1>2”的效果。

根据中医的经典理论,骨性关节炎属于“痹证”“筋痹”“骨痹”等范畴,常见于膝、脊柱、髋、手等关节。《黄帝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告诉我们要注意防御风、寒、湿三邪的侵袭,同时疾病是一个经皮、脉、肉、筋、骨不断进展的过程,最终导致气血瘀阻,引起关节疼痛、屈伸不利、肢体功能受限。

对于骨性关节炎,中医主要采用“内治﹢外治﹢功能锻炼”的综合治疗方案。同时强调整体的预防、保健、治疗、康复一体化理念和全生命周期预防干预的观点,即中医所推崇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预防和保健方面,我们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体重、均衡营养、适度运动、防寒保暖,同时尽量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在骨性关节炎的急性期,患者可以尝试针刺、艾灸、刮痧、火罐、中药、康复训练等方法治疗。到了疾病缓解期或者慢性期,为了进一步缓解疼痛、增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可以在家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中药熏蒸

把适量生姜、艾叶、医院购买的熏蒸方药包放在器具里加些水煮沸,找好合适的姿势,将疼痛部位置于器具之上进行熏蒸,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熏蒸时注意避免烫伤,熏蒸时间大约20分钟。

艾灸

施灸时,将艾条插入艾灸盒,点燃,置于疼痛关节腧穴或应灸部位,以所灸部位皮肤红润为度。此法有调和气血、温中散寒的作用。

自我推拿

以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为例,一是采用松动髌骨法,平坐于座位上,用一手掌面紧贴于髌骨(膝盖骨)上方,做环形摩擦推揉,力量要由小变大,可以带动髌骨移动。时间是3分钟,以髌骨下有发热感为度。二是采用按揉膝周穴位法,取坐位,用一手拇指端按揉外膝眼、内膝眼、阳陵泉、阴陵泉、血海、梁丘、委中及阿是穴(痛点)。这几处分别按揉1分钟,力量要由小变大,以感觉酸胀为度。三是采用直擦膝关节平面法,取坐位,将双手搓热,用双手鱼际分别置于膝关节内外侧,上下来回摩擦数次,直至局部发热。

痹证的针灸处方

行痹:以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取穴方法选取有关的腧穴,即根据疼痛部位进行巨刺或缪刺。

痛痹:火针、药熨。因痛痹为寒邪所致,寒得温热而散,故治痛痹为火、针并用,针、熨兼施,以达事半功倍之效。

着痹:焠取足三里。“湿气胜者为着痹。”故取足阳明胃经的“合穴”足三里,以焠刺法,健脾益气,燥湿祛寒,以除痹湿。

筋痹:在筋疼痛的部位(或有关穴位),以燔针劫刺,以期筋热。正如高士宗说:“刺之得宜,则病起筋热,病起筋热则病已。”

肌痹:刺肌肉会合分肉之间的腧穴,“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素问·长刺节论》。

骨痹:取三阴经的有关腧穴,深刺之用补法,以健脾补肝壮肾强骨。

周痹:痛从上下者,先刺其下以过之,后刺其上以脱之。痛从下上者,先刺其上以过之,后刺其下以脱之”(《灵枢·周痹》篇)。因痛从上下者,是上为本下为标,故先刺其下以防其发展而治其标;后刺其上以除病气而治其本。痛从下上者,其理也然。

众痹:“刺此者,痛虽已止,必刺其处,勿令复发”(《灵枢·周痹》篇)。因本病时发时止,故痛虽已止,仍需针灸治疗以防复发。正如张介宾所说:“必刺其处,谓刺其原痛之处也。治从其本,故可勿令复起。”

五脏痹:取相应内脏之“俞穴”,因“俞主体重节痛。”

六腑痹:取相应内腑之“下合穴”,因“合治内腑”。

久痹:“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灵枢·寿夭刚柔》篇)。因病久邪入血络,故察其结聚之血络,刺其出血。张介宾说:“寒痹久留不去,即血脉不行,或凝滞而为痛,或皮肤不知痛痒而为不仁。”

《内经》所论之痹证,包括现代医学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现将针灸治疗痹证的现代有关资料简述于此。

常用腧穴

肩关节:肩髃、肩贞、臂臑、曲池、合谷、外关、阿是穴。

肘关节:曲池、手三里、合谷、阿是穴。

腕关节:曲池、外关、阳池、阳溪、大陵、阿是穴。

指、掌关节:合谷、外关、中渚、八邪、阿是穴。

骶髂关节:小肠俞、膀胱俞、阿是穴。

髋关节:环跳、居髎、阳陵泉、绝骨。

膝关节:梁丘、血海、阳陵泉、足三里。

踝关节:解溪、丘墟、昆仑、阳陵泉。

跖趾关节:八风、公孙、束骨、解溪、阳陵泉、足三里。

针刺方法

局部取穴和辨证、循经选穴相结合,以病侧取穴或健侧巨刺,或健侧和病侧交替针灸,并根据虚实行针刺补泻手法,留针20~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7日。也可配合灸法:或在针刺的基础上加电针,或配合穴位注射等,综合疗法优于单一疗法。

经验辑要

针灸治疗本病,其疗效较好。据15个单位的例临床治疗观察,总有效率为84.6%~96.7%,治愈率为20.1%~50.2%。治疗方法:有单用针灸的;也有用电针的;也有针灸并用的;也有配合穴位注射的。有人报道,针灸治疗本病例。每次取主穴1~2个,配穴1~3个,有针感后留针10~15分钟,隔日或每日针1次,重症者先针健侧,后针患侧;轻症者只针患侧。酸痛麻木者,多灸少针;胀痛者只针不灸。其有效率为92.3%,一般治疗8次后,症状减轻或消失(《针灸医学验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