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风湿
患者女性,54岁,已婚,农民,大暑节气发病。该患30年前产后受风出现晨僵,活动后减轻,未引起重视,近年患者各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天气变化时疼痛加重,其中双膝关节略变形,反复发作。大暑前3天患者因天气变化加重,全身酸痛,双膝关节肿胀,行走及蹲站困难,夜间疼痛难以入睡,舌苔薄,脉浮滑。
检查:化验单提示类风湿性因子(+),抗O明显升高。
诊断:症属中医的“痹证”的“风痹”。西医的“类风湿性关节炎”。
治疗:治疗以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止痛为主,给予痹通药酒20ml早晚服。患者服用痹痛药酒3天时出现全身各关节疼痛加重,皮肤麻痒,嘱患者放心服用,这属于临界反应,7天左右临界反应消失,全身酸痛也缓解,继续服用2瓶时,各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行走及蹲站时疼痛也明显缓解,继续服用,6瓶后症状基本消失。嘱患者平时调情志,保暖,避风寒,加强锻炼。
分析:方中草乌性热,味辛、苦,有毒,搜风胜湿,散寒止痛,为风痹要药;“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方中当归味甘、辛、微苦,性温,活血以祛风、止痛;高良姜味辛,性热,属芳香化湿温痛类药物,主要用于风寒湿痹;丁香味辛,性温,主要含有丁香挥发油,具有解热、镇痛、消炎的作用,对寒湿性疼痛效果尤佳;四药合用,加以白酒,药借酒势,酒助药威,相互协调,共同达到活血化瘀,祛风散寒,通络止痛的疗效。
二、颈椎病
患者男性,34岁,已婚,司机。该患3天来感觉颈肩部疼痛,左上肢及指端疼痛、麻木,疼痛为刺痛,夜间加重,伴有头晕。无恶心、呕吐,无肢体功能障碍。
检查:查体时颈部两侧压痛,压顶实验(+),左侧臂丛牵拉实验(+)。
诊断:中医:颈痛(气滞血瘀),西医:颈椎病(神经根型)。
治疗:给予刃针治疗,减轻局部压力,以达到改善局部微循环,缓解疼痛。治疗取穴:悬钟、后溪、大椎、风府、风池、天柱、肩井、曲池、夹脊、天宗、合谷,手法平补平泻。悬钟为八会穴,通于督脉,而颈后部是督脉必经之路,从而起到调理气血,通络止痛的功效;后溪为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合于颈项、肩部,对颈肩部疼痛效果显著;“经脉所通,主治所及”局部取大椎、风府、风池、天柱、肩井、天宗、夹脊降低颈肩部斜方肌、冈上肌、冈下肌的紧张度,缓解疼痛;合谷、曲池均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疏通经络,缓解上肢疼痛、麻木。刃针3天后自述左上肢疼痛、麻木明显缓解,7天后颈肩部疼痛也基本消失,继续治疗,10天后颈肩部疼痛、左上肢疼痛、麻木已改善。嘱患者平时加强锻炼,避免一种姿势时间过长,病情变化随诊。
三、膝关节炎
患者女性,65岁,已婚,农民。该患左膝关节肿胀、疼痛1月,行走时疼痛加重,休息可稍缓解,偶有咯噔咯噔声,近日疼痛加重,疼痛为刺痛,夜间疼痛难以入睡,上、下楼困难,舌质红边有瘀点,脉沉涩。该患曾在“医院”拍膝关节DR提示:“左膝关节间隙狭窄,骨性关节面及髌骨边缘不同程度增生”。
检查:查体时膝髌处有压痛,浮髌实验(+),左膝关节活动度受限。
诊断:症属中医的“痹证”的“痛痹”,西医诊断:左膝关节炎。
治疗:治疗活血通络止痛为主:①、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给予痹通药酒20ml早晚服;②、镇痛消炎外用痹通药酒敷于患处后用红外线照射;③缓解肌肉紧张,松解关节周围韧带给予药垫浸泡于痹通药酒后放于内外膝眼处进行药物导入治疗;④、采用揉滚提拉等手法放松股四头肌及关节周围韧带;⑤扩大关节间隙,松解关节周围韧带,3日一次刃针治疗,刃针取穴:梁丘、犊鼻、阳陵泉、膝阳关,本证一派实像,固针刺采用泻法。治疗5天时患者自述左膝关节肿胀、疼痛明显减轻,治疗10天时患者行走自如,但下楼时稍有疼痛,继续巩固治疗5天后,症状消失。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