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引起的以肢体关节疼痛、痠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障碍,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对痹症的分类,《内经》根据风、寒、湿三气的偏胜分为行痹,痛痹,着痹;根据风寒湿邪伤人的季节与所伤部位之异,将痹证分为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五体痹;病邪深入,内传于五脏六腑,又可导致心痹、肺痹、脾痹、肝痹和肾痹五脏痹。《诸病源候论》把痹证分为“风湿痹”、“风痹”、“风不仁”、“风冷”、“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等证候。《圣惠方》、《圣济总录》等书,在风寒湿痹之外,另立热痹一门。???

痹症病因病机???

痹证是因风寒湿热之邪侵入肌肉、筋骨、关节,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

????(一)痹症病因?

?1.外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其中以风为主,常夹杂它邪伤人。?????

(1)风寒湿邪??由于居处寒冷潮湿,如坐卧湿地,涉水淋雨,或长期水下作业,或出入于冷库,或阴雨潮湿季节感受寒湿之邪。此外还可因地区条件影响,如北方多寒冷,东南多潮湿,均可因风寒湿邪入侵而致病。??

(2)风湿热邪??外感风热,与湿相并,或风寒湿痹,郁久化热,而致风湿热合邪,痹阻经络、关节为患。???????

2.内因??正气不足。?

(1)劳逸不当??劳倦过度,耗伤正气,机体防御功能低下,或劳后汗出当风,或汗后用冷水淋浴,外邪乘虚入侵。???

(2)体质亏虚??素体虚弱,平时缺少体育锻炼,或病后、产后气血不足,腠理空疏,卫外不固,外邪乘虚而入。若阳气不足,卫外不固,则风寒湿邪易于侵袭,表现为风寒湿痹;若阳气偏盛,阴血不足,内有郁热者,热与风湿相搏,或寒郁化热,则表现为风湿热痹。?

在一般情况下,外因是致病的条件,内因是发病的基础,外邪常因体虚乘袭而致病。但在特殊情况下,如受邪过重,即使素质较强,亦可受邪致病。????

?(二)痹症病机??

1.主要病机为邪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风寒湿热外邪,侵袭肢节、肌肉、经络之间,以致气血运行失畅,而为痹证。?

由于感邪性质有偏胜,临床分为风寒湿痹及风湿热痹两大类。其中风邪偏胜者为行痹,寒邪偏胜则为痛痹,湿邪偏胜则为着痹,热邪偏胜则为热痹。?

2.病理性质病初以邪实为主,病久邪留伤正可致虚实夹杂??因病变初起是感受风寒湿或风湿热邪,病程短,发病快,来势急,正气未伤,故以邪实为主。病若不解,寒热之间每易转化。如阴虚阳盛之体感受风寒湿邪,寒从热化或邪郁化热,则可转为湿热痹阻证,甚至热毒痹阻;而湿热痹阻证,经治热去湿留,或阳虚阴盛之体,热从寒化可转为风湿痹阻或寒湿痹阻之证。若病邪偏寒,而机体阳气偏盛,或病邪偏热,而机体阴气偏盛,则易产生寒热错杂之证。?

风寒湿热之邪,经久不去,势必伤正。此时,邪未尽而正气已伤,体虚邪实而呈虚实夹杂之候。?

3.痹证日久,可出现痰瘀互结、正气耗伤、经病及脏等病理变化?

(1)痹证日久不愈,气血运行不畅日甚,可导致痰瘀的形成,痰瘀阻痹经络,可出现皮肤瘀斑,关节肿大强直变形,屈伸不利,病情更为缠绵难治。?

(2)痹证日久,气血耗伤,因而出现不同程度的气血亏虚证候。?

(3)病变日久,病邪留恋或反复感邪,久病不愈,积年累月,或受邪较重,病邪由表及里,由经入脏,即可形成顽固而难愈的“五脏痹”。如表现为心悸心慌气喘的心痹;或肢软肌瘦无力的脾痹;腰背偻曲不能伸直或关节变形的肾痹等病。

痹症的辨证施治

1.行痹

(1)证候游走疼痛,时而上肢,时而下肢,苔白脉浮。

(2)治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2.痛痹

(1)证候痛有定处,疼痛较剧,得热痛减,苔白,脉浮紧。

(2)治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3.着痹

(1)证候肌肤麻木,肢体关节重着,苔白腻,脉濡缓。

(2)治则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4.热痹

(1)证候关节灼热红肿,发热,口渴、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2)治则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5.痰瘀阻络

(1)证候痹不愈,关节肿大,甚至强直畸形,舌有瘀点淤斑,苔腻,脉涩。

(2)治则化痰祛瘀,搜风通络。

6.久痹气血亏虚

(1)证候久痹不愈,肢体倦怠,腰脊冷痛,舌淡,苔白、脉细。

(2)治则祛风除湿散寒,补益气血肝肾。

治疗就诊须知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