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68岁的吴婆婆医院骨科随访复查,之前饱受膝关节疼痛折磨多年、严重影响行走的她,在接受手术20天后,恢复了正常的行走能力。她激动地告诉医护人员:“我的腿终于不痛了!以后上下楼、照顾孙子轻松多了!”
9月30日,医院骨科周宗科教授团队成功为患有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吴婆婆植入了3D打印分区骨小梁生物型膝关节假体。这种新型假体能够通过假体—骨界面紧密接触,促使骨组织长入假体,提高假体与髓腔的结合强度,从而达到假体的长期稳定,还可以在保存患者骨量的同时,避免骨水泥导致的毒副作用。
经文献检索,此次植入手术属世界首例。
患者吴婆婆今年68岁了,已经饱受膝关节疼痛折磨多年,近两年来症状明显加重,不仅上楼下蹲时膝关节疼痛难忍,久坐后无法站立行走,甚至在平路行走都很难超过米,走路姿势也一瘸一拐,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医院,被诊断为膝关节骨关节炎,接受了镇痛药物、理疗和关节腔内注射药物等治疗,效果都不理想。
今年9月,医院正式牵头开展生物型膝关节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临床研究项目。该项目使用的技术与传统骨水泥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相比,能够在获得更好的疗效的同时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参与这个项目的医院、医院、医院、医院等医院。
听闻这一消息后,吴婆婆立即前往医院报名参加临床研究。周宗科教授对吴婆婆进行了全面的评估:
跛行步态,双膝疼痛严重,活动受限伴有屈曲内翻畸形;
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狭窄,呈“骨磨骨”表现,膝关节周围骨赘形成;
吴婆婆的双膝骨关节炎已经到达终末期,左膝更加严重。如果继续保守治疗,膝关节疼痛必将严重影响吴婆婆的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其他系统性疾病的出现也只是早晚问题,只有通过手术治疗才能解决患者的病痛。
周宗科教授团队为吴婆婆详细讲解了手术的必要性、相关风险和注意事项,还有生物型膝关节假体的优势和特点,她慎重考虑后同意手术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9月30日下午,周宗科教授团队成功为吴婆婆施行了左膝关节置换术,术中植入生物型膝关节假体时无需骨水泥对假体进行固定,手术时间得到明显缩短,同时避免了骨水泥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术前VS术后
术后X线片显示,假体与骨完美匹配,固定良好,位置正常,吴婆婆左膝畸形得到完全纠正,膝关节活动度好。困扰吴婆婆多年的膝盖问题终于得到解决。
吴婆婆得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是一种膝关节退行性疾病,在中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随着经济发展和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膝关节置换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患者们对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生活质量和假体寿命有了更高的期待,这就对膝关节假体设计和研发提出了新的要求。
吴婆婆这次植入术使用的全球首款3D打印分区骨小梁生物型膝关节假体正是在这种高需求与高期待的新形势下应运而生。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膝关节假体多为骨水泥固定型假体,骨水泥即骨粘固剂,它可以将膝关节假体固定在骨界面上。
骨水泥固定型假体
生物型膝关节假体
骨水泥单体具有一定的毒性;
无需使用骨水泥;
与骨接触面的骨溶解问题;
实现由机械固定向生物内锁固定的转化,最终经过骨整合作用获得良好固定;
随着时间推移会发生变形和退变,承受能力降低等。
预期能够获得更长的假体寿命;
/
缩短手术时间,有利于患者术后快速功能康复。
此次全球首例3D打印分区骨小梁生物型膝关节假体的成功应用,医院和企业选择从我国患者需求出发,研制出适合国人的更安全、更有效的产品。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当下,关节假体逐渐形成了由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智造的新趋势。本次生物型膝关节假体的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行业革新意义。
目前,吴婆婆参与的生物型膝关节假体全膝关节置换术临床研究项目名额已满,如有需求的患者可门诊咨询。
(本文作者为医院骨科周宗科教授、李晔主管护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